美育如灯,照亮中职语文课堂
2018-08-25赵娜
【摘 要】 美育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睿智、充满灵性与情感的篇目,教师如何将这些故事中暗藏的美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课文的感染力来提升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气氛中得到熏陶”,这是一项艰难而必须攻克的难题。
【关键词】 美育 情感教育 中职语文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与教育的结合即是美育,其核心是对情感的体验与领会,以美的标准培养人对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然而,反观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美育处在一个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地。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寻找美育的影子,让中职语文课堂荡漾着美的涟漪,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依据作者上课时的过程安排及取得的效果,从对大自然、社会生活、自我精神的审美三个方面,探索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一、返璞归真——自然美的洋溢
大自然,是造物主给世人留下的最广阔、最深厚、最富意蕴的风景画。她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的源泉。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很多优秀的篇目,“它远远超过了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从中可以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人文景观,又能远眺未来生活科幻想象中的各种人事物象。”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涉及到对大自然美的赞颂与感悟。例如:李樂薇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中,学生对作者描绘的一幅幅大自然的图景充满向往,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视听教学,尽可能真实自然地将作者塑造的景再现到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通过景的赏析过渡到对人情感的把握,在预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觉得这篇文章类似“海市蜃楼”,难以触及。但当我们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想象的方法,学生可以很快融入其中,不禁神往。又例如,我们在学习郁达夫经典散文《故都的秋》的时候,当我问到:“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颂秋还是悲秋的时候?”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她说:“字面上作者是在颂秋,但是情感上却是悲秋的。”同学们听到这个回答时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之所以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这篇课文,就得益于课前借用网络资源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可见,当学生对景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会由衷觉得自己身处其境,“化物为我”,由此,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诉诸笔端的。
二、细品幽察——社会美的流淌
我国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科技化不断加深的时代,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正面
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如何让学生对前辈人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进行一个美的审视是一个难题。例如:莫言在《过去的年》中,用自然朴实的文笔描述了他童年时期的年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差别,加之生活习惯也大有不同,学生在理解时常常就像是在程序化地“以文论文”,很难对作者描述的年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多下工夫,例如,我们可以成立调查小组,在同学和老师中间开展调查,信息综合以后做成小视频推送到学习平台,再由同学们一一筛选,推举出最好的两部作品,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行动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感情的体悟。
三、自我审视——精神美的陶冶
中职语文课堂不仅仅要承担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更肩负着激励学生进取精
神的重担。在当前的语文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贯穿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这种“乐生”精神,折射出来的正是我们中职语文课堂中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对刘和珍这样一位爱国进步青年的牺牲,道出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青年人身上背负着国家的命运,他们勇敢、刚毅、温柔、善良,却“生不逢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又例如《劝学》中,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基本思想,“日日参省”、“锲而不舍”、“善假于物”的思想,都是在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任何人的成功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激励我们战胜自身的缺陷和短板,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在评价文艺作品的时候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篇目文情并茂,富有审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认真地挖掘沉潜于其中的美的因子,在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面前不断呈现一幅幅千姿百态、富于变化、情感充沛的文学画卷,不知不觉中,我们即完成了对学生的一次次美的引导和教育。美育的烛火尽管并不热烈,但它却照亮并温暖了我们冰冷幽暗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彭锋.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曹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5] 范冬岩.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中小学教材法,2004.(06).
作者简介:赵娜(1987.04—)女,汉族,河南省永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单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