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层递式语文教学

2018-08-25赵婉彤

课外语文·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劝学

【摘要】层递式教学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将知识浅入深出地教给学生,层层递进地讲授,照顾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劝学;层递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工具性”的培养上应唤醒学生潜藏在内心的表达欲望和言说本能,语文的“人文性”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现在的教学总是以考试为讲授重点或按教材照本宣科,没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和沟通能力。我认为老师应该做的是像《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一样层层递进,一点一滴地熏陶、渗透给学生。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劝学》为例,自认为这样的教学才会对学生更好。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一层面主要让学生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劝学》的作者是荀子。回溯荀子生平,生于赵国,开始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任“祭酒”,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也为其门下高足。荀子自成儒家一派,吸收诸子百家理论主张,对先秦哲学进行总结归纳,和其弟子作《荀子》一书。首创礼法相结合,隆礼重法,主张“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是“恶”的,后天“礼”的教化和熏陶能使民众坚定礼的持守,能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顾及现实的利欲追求的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生而平等,不受天命的控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后天教化和人的主观认识。在教学中把荀子这种主要思想讲解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從而自立自强,让学生在心理上摒弃宿命论。《劝学》是历久弥新的经典篇目。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经典不胜枚举,被人教版教材收录的文章却寥寥,《劝学》能杀出重围是依靠着对现阶段学生有着教育启发意义,基本上是每段诠释一个问题,能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写作手法上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抓住事物特征,表达有创意。在表达方面语言生动,突出要点,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荀子·劝学》中,开篇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口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人呢?想要做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停止的,要进行终身学习,不仅只是学习知识,也要学习生活技能。书中第二段开始为作者这一论点提供现实的依据,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五个事物的变化来论证终身学习的好处,劝导民众要坚持学习,勇于进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先通过不懈的学习加反思己过,才能达到“无过”的境界,这样的论证充分说明了君子也不是生来就优于常人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不断的自省,才能有所成就,更加说明了终身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连续的七个例证充分证实了哪怕是荀子这样的大家也是要学习先人的经验智慧,毕竟“吾生而有涯,学而无涯”,学习先人的经验智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侧面说明了君子也是普通人,并不是生来优异的。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显这种差别。君子只是善于学习先人的智慧并坚持学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文章最后一段从自然事物的角度着手,用大量排比使得文章朗朗上口,突出中心,强调积累的作用,侧面论证了荀子“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的观点,同时用辩证的思维诠释了“用心”与“不用心”的区别,使得文章更加清晰易懂,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二、浅入深出,触类旁通

第二方面要多角度地认识文本,不可“就事论事,就课论课”。《劝学》一课主要是学习荀子的思想精神、主张理论,是人文性的学习。同时工具性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光是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技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像荀子一样把心中所思所想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朴实浑厚、句式整齐地表达出来呢?学生现阶段并没有荀子这种大家的功底,但是可以学习荀子的写作技巧,议论文和说理文一样都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首先,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这是议论文写作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议论文最怕的就是文章空洞,无论你的论点多么新颖、有创意,没有充分、有理的论据支持,那就是空中花园。想要在文章中有理可讲、有例可循,就要像荀子一样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从平凡的生活小事着手,这样的例子更具生命力,让读者感同身受,使论证让人信服。最后,要巧借修辞,像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大量排比,强调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深化了文章主旨。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修辞的使用过犹不及,合理使用才能让文章更具生命力,使文章活起来;过量追求辞藻的罗列,只会让文章空洞繁复,不具有写作初衷和欣赏价值。

三、联系实际,启发诱导

第三点要联系现今社会讲述经典对现今的好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受西学和国学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正统思想,荀子是继孔孟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在这里就《劝学》而言,主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现代社会有了互联网的诞生,世界真正地成为一个地球村,各类资讯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日新月异。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这一概念被重新广泛谈及,“学习”不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做习题,“终身学习”也不仅仅是指无论多大都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中,读一本厚厚的书,或者是入职后学习一门新知识,再者是退休后的老年大学。曹雪芹借《红楼梦》发表了一个观点——“世事洞明皆学问”,在以后的生活中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把发生过的事情,再在心里多想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更好地处理它,做到“日参省乎己”。多留心生活的点滴,看看他人的做事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优点。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联系本单元其他课文一起讲授,讲出文章个性和共性,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师说》在某种程度上和本文有着相似的中心,即都为劝导民众学习,只是以不同的方法角度去阐述、论证。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篇课文的异同。这样的结束语可以为本单元的下一篇课文——《师说》埋下伏笔,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从广义上看,语文的本质是无限的,像语言学、文艺学、训诂学、诠释学等都可以看作语文的一个方面。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更是要承担着寻找言说方式、探索生命意义、追问存在理由、凸显个体尊严、塑造民族性格的重任,承担着为每一个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责任,但如今的语文学习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责任。现今的语文学习像是要把大家都培养成诗人、文学家,仅仅只是寻章摘句,机械背诵,碎片化阅读,并没有深入语文的本质,触摸有思想的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上更应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有层次的教学,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并且不只是学习文章的本身意义,更是要深刻挖掘,重点介绍经典文章带给我们的历久弥新的经验智慧,在现今时代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对我们处理世事的帮助用途。

参考文献

[1]苏祖祥.语文不是语文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赵婉彤,女,1995年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劝学
《劝学》(节选)赏析
民国与当代“定篇”之探析
对高中语文《劝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