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随笔
2018-08-24曾文妍
这次回家,听闻乡里一件囧事:邻村一对年近80的老夫妻养了三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几年前,因为国家给的养老金和农业补助金加起来,吃饭还少了一点,两位老人向儿子提出要求,每家每年给600元钱的生活费。第一年,三家如数到位,第二年,两家如数到位,第三年,三家一齐(不到位)一分钱也不给,两位老人感到很伤心。再联想到杂志网上登载的一些儿女不尽孝的事,不禁感概万千。
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而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舜,使孝成为“道”的关键人物是孔子,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把孝的含义分成五个层面:奉养、恭敬、服其劳、慎言慎行、继承遗志。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此为最基本的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和“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两段话皆出自《论语》。其意思是说,对父母要有饮食的奉养,要“服其劳”,更要有和颜悦色恭敬,如果有“奉养”而没有恭敬,与对待犬马无异;只有三者齐备,才能算得上是稍高层次的孝。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出自《庄子·天道》。庄子又把孝的含义分为六个层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敬,以恭敬来孝顺;爱,以爱心去孝顺;忘亲,无意而为之;让双亲忘记我,接受我的孝顺;我忘记天下人去孝顺;让别人同时忘记我在孝顺。”
老人的这三个儿子连第一个层面都没有做到,悲夫!
人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两头要人养,中间要养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都是獨生子女多,一对小夫妻平均要赡养4位老人,有的甚至是6、8位老人和2个孩子(2胎政策放开后)。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人中间不养人,那么这个家庭不只是不和睦的问题,而是要解体。
曾有一个故事讲,有一个中年人见母亲年迈,能吃不能做,觉得是一大包袱,于是就把母亲背到老山林中去丢掉。背的路上,母亲一边暗自流泪一边偷偷折断树枝丢在地上。儿子不明白原因,母亲回答说:“儿呀,山里没有路,离家又远,你回去迷了路怎么办?我给你在回家的路上做记号!”儿子猛然良心发现,又把母亲背回了家。如果这个中年人丢弃了母亲,那么他的儿子就会丢弃儿子的母亲,丢来丢去,还会有哪个姑娘会嫁到这个家去呢?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一个家庭,做父母的关爱儿女,做儿女的养父母、敬父母,那么这个家庭必定和睦,也就是说,只要父母、儿女双方各自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就必定和睦,失掉了一方,则不能。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在我国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负担只能由儿女们扛起。在新时代重新提倡讲尽孝,塑《中国家规》,学《中国家风》,是时势所趋,意义重大,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做更高层次的孝,《礼记·祭义》里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淑德润物无声,亲情流衍;
忠孝传承无痕,繁花不落。
曾文妍,湖北咸宁鄂南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