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考与探讨

2018-08-24孟军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理据议论文观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指导中明确要求高中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其中最让教者不得要领的是论述类文本,因为标准没有沿袭惯用的议论文这一提法,也没有阐明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如若进行文献检索,关于论述文本的阅读指导大多针对解题,停留在解题的设误分析上。文本意识的模糊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遵循议论文教学固有模式,日常教学或固守旧有知识系统或选择回避,高考复习中则异化成信息检索、正误比照。鉴于此,本文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文本特征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要依据文本来确定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因而,界定论述类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新课标摒弃了几十年沿用下来的议论文的提法,在“必修课程目标”中的表述是“理论类文本要注重观点材料是否新颖,思想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准确”;在实施建议部分则写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逻辑联系,评估文本的理论自足性,評述作者的思想”。课标明确避开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说法。这些表述的明显差异,可以判定现有的知识体系正在改弦易张。产生的原因是多种议论形式的文本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原有的名称已不能涵盖现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结合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论述类文章是指阐释、论述、论辩为主的说理性的文体形式。其门类众多,形式各异,包括学术论文、辩论、新闻评论等等。其特征如下:

1.系统严谨的论述架构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架构是系统严谨的。这一系统包括正确、新颖、深刻的认知;丰富严密的说理形态系统;妥帖的理据材料,严密的逻辑。这一系统是动态形成的,互为作用,密切关联。

首先是严密丰盈的论述形态。纵观经典之作,科学深刻的观点的呈现是基于对材料的缜密分析与合理判断。论述文需要对看法充分阐释,客观、全面、深入分析各种因素或条件,从而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论述系统。因此,简单的归纳或演绎,三要素的模式是对论述文的一种误解,界定、阐释、联系、辩证、分类、比较、证伪等多样的说理论述形态在论述文中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是全面契合的理据关系。所谓契合,既要求理据实事求是,也要求理据与观点有紧密的逻辑勾联。严密的论述需要大量牢固贴切的证据链支撑。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使说理更加充分合理。因而,论述文的理据材料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观点的逻辑关系紧密,层次多样,意义普遍。其三是严丝合缝的逻辑结构。论述文的结构要求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布局完整统一。而对理据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还需按逻辑关系联结成文,符合认知规律。如王乾坤《经典谁说了算》整体逻辑:首段提出经典由什么决定,分析成因得出“经典由艺术的自然法则决定”。接着分类阐释历史上各种非艺术自然法则的话语权对文学的影响。最后利用各种反例辩证分析话语权与经典的相互关系,做出可行性建议。论述环环相扣,结构严整。

2.多维理性的思维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呈现。论述类文本体式特点决定单一的线性思维、形式逻辑效用非常有限。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多维理性的思维系统。它包括了分析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层级分明的结构化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的多向、丰富使文章开合自如;理性缜密则使概念准确,表述清晰,论述深入。多维理性的特性是论述文内在的思维特征。

经典的论述类文本无论观点阐述、语言表达还是结构呈现,都充溢着逻辑推理的严谨和思想的理性。这样的文本才是有思考价值和社会效用的。可以说理性思维的培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成为现代社会的诉求。

二、探寻教学之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上可以循其规律,还论述类文本阅读本真。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教学呢?

1.宏观与微观结合,感知理性魅力

阅读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文章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阅读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整体把握文章的观点和理据后,再深入文本,把握文章内在机理,感受论证的力量和理性呈现。因为观点与材料的契合,材料间的关联,结构的安排构成了文章内在的逻辑。观点的正确深刻,论述的严密就是论述文的价值体现。归纳起来就是探讨,文章如何说清楚自己观点。只有宏观微观紧密结合,才能高屋建瓴,又能见微知著,感知理性的魅力。

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例,文中先提出观点“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品”,分析原因后再论述读经典提高修养的前提条件和阅读经典的方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文章观点是建立在对读者和书籍的深入的阐述分析基础之上的,读者必须是“可教养的客体”,要“表明自己的价值”。而书籍也作了界定,必得是“杰作”,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的态度和方式则影响了心智的成长。至此,文章的真正内涵才完整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在阅读文本时要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要点,从微观上把握材料逻辑。

2.探究与质疑结合,促进思维提升

文本解读需要认知理解,这是思考的基础和前提。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缺乏体验与思考,容易导致阅读的浅表化。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尤其要注意深入探究论述角度与层次延展外拓的可能性。如此,思维触角才更为多向而深入。

另一方面,阅读还需时时存疑,应对论述的观点,依存的材料进行质询,是否合理,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山东师大潘庆玉老师提出:要在审辩中出新见,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如《师说》一文,解惑之师与句读之师有何不同?为什么韩愈不在文中做出解释?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何关联?在当下有否现实意义?质疑,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使阅读更有张力。

3.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内在张力

论述类文本大多理论性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而乏味的。如何增强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寻幽探微?针对文本特点,阅读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现实,以提升自己的实际分析能力。反过来也可以辨别文章论说的合理性。

例如分析文章《艺术是什么?》一文,当学生了解作者对接受美学与文本相互间的关系后,可以从众多艺术作品中挑选一首广为大家熟悉的歌曲或一副绘画作品,从文中提到的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流行的或广为大众所喜的原因。学生从中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分析的乐趣,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同时,通过对照比较,反观文章论述的依据合理与否。这样就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阅读与写作结合,提升整体素养

语文学习的两块重要阵地是阅读和写作。理性思维的培养,也依托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经典的论述文不仅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还有独特的观察视角,严密的逻辑关系,严整的结构值得学习借鉴。而如果把这些内化,应用于写作,对于分析能力、批判思维的培养,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如学习《六国论》,可让学生寻找论点中的反例和漏洞,分析作者如何把漏洞补上,使论述更加严密。与之相关写作训练“忍一时风平浪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模仿六国论的写法,找反例辩证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忍”的内涵,“文”的作用。在阅读《拿来主义》时,注意分析文中如何界定“拿来主义”的范畴,如何分析“拿来主义”的本质。与之相关写作训练“也说教育之惩戒”,写作训练中模仿例文,必然要先阐明“惩戒”之定义,界定其范围,而后才循理展开论述。要让学生明白以此作为逻辑起点,论述才有可能深入。总之,只有阅读写作两者相形,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

论述文如一块沉睡的黑土,需要教者唤醒,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力。愿我们共同努力,走进文本,领略论述文本的精妙,最终实现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议论文三要素”批判[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7).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潘庆玉:学会说理[J],语文建设:关注2016(8).

[4]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高考命题解析(语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孟军华,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豫才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理据议论文观点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观点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