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
2018-08-24薛秀华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坚持实践,提升语文課堂教学的生活化程度。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更加积极有效。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堂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为了知识灌输去教学,为了考试去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任由教学内容和教师来摆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天性设计课程,将课堂环节设计得趣味十足,生活化程度较高,孩子才会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轨,更注重知识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讲求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建立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学生的思维被限制,教材至高无上,教师是课程的绝对主导。课堂上气氛严肃压抑,学生难以自由思考,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知识的世界是丰富的,但是缺乏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不到语言文化知识的美感。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脱离实际,与生活关联较少,导致学生感觉太过理性,单调乏味,满足不了学生丰富的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语文课堂生活的活动空间和思维发展的空间较小,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课本内容,对于课本内容的拓展则涉猎较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直接灌输知识,所有内容用同样的教学方法,难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在当前注重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赋予课堂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必然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行下去的推动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语言文化教学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生高度极大地影响了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要从育人的眼光进行教学,用教师个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本身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经历来启发和影响学生。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情境下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让课堂更加有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还能够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更加热爱语言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青蛙看大海》这一课时,教师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最终取得了成功;运动员是如何一点一点提高成绩,最终打破记录。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于课文中蕴含的深意会感觉深有感触。采用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
语言文化知识只有延伸到生活之中,根植于生活土壤才会不断发展,变得生动有趣。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培养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实现语言文化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三)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让他们刻板地端坐在课桌前听课,是不适合孩子的教授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吸收知识。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课文本身画面感很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短剧,分角色扮演,有创见地进行课文改编,要求学生在一幕短剧中将课文内容都包含进去。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感受了创作和表演的快乐。真正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自己动笔写剧本,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思维水平,让课堂丰富多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课堂塑造得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如同一缕新风吹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自由地思考,耕耘知识的天地,收获知识的果实,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教师运用合作学习,分组学习,多媒体课件,动手实践等丰富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授课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语言学习的进步,培养综合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薛秀华,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