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活起来”

2018-08-24刘传礼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留点论语语文课

刘传礼

语文教学是诗意的,充满灵性的。优化语文课堂,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含英咀华,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应该重视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灵性的生发,同时还要能导引学生走出文本,还原到生活中去。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思想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法,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内容丰富、复杂多变的活动对象,人的注意相对稳定;而对千篇一律、单调静止的活动,人的注意就不稳定。好奇心是人充满活力的表现,人生因好奇而得以触摸生命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传统的篇目,教师可以尝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学《〈论语〉八则》时,我改变以往串讲的教学方式: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论语》;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分组开展趣味背诵竞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再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倾听专家学者对《论语》的解读,从更深刻的层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和文化视野;最后组织学生将《论语》中某个有趣的故事改编成短剧或小品,并进行表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始终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语文课堂自然充满活力。

二、深度解读,体验文字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在基本的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语文课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唤醒功能,必须植根于思维的土壤,激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沉睡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挖掘,丰富学生的心灵,获得有益于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生命体验。教学《台阶》时,我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透过文字表面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位同学在分析“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的头上“飘来飘去”的细节时说:“这里的‘旱烟雾不仅飘在‘父亲头上,更是盼望‘高台阶的愁思笼罩着‘父亲挥之不去。”这里,学生已由表面感知走向深层体验,产生了属于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知识和审美的愉悦。”语文老师轻轻叩击,能让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绪和感悟细腻地流淌,从而触摸到字里行间跳动的生命脉搏。学生的心灵在思维碰撞、情感互动中获得一种震颤,课堂上便有了花开般美妙的声音。

三、留点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断臂的维纳斯是一種残缺的美,语文学习适当留点空间、留点“遗憾”也是一种美,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我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模式,在品味语言环节,引导学生用“阿里山美,美在 ,你看 ”句式自由揣摩语言,不苛求大而全,只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同学们很快有了收获:森林、青苔、林海……大家徜徉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拓展延伸环节,指导学生将视线转到身边,仿照作者的笔法,礼赞自己的家乡:望淮塔、桥头公园、淮河文化广场……这些珠城的标志性景点,又一次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变成了鲜活的文字。课堂上留点空间,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让语文课“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建立互助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是“帮助”学生学习。我常常觉得,“帮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习,就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这些年我在教学中,特别是辅导后进同学中,曾有过不少失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是在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里都很不舒服。认识到这一点后,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我总是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就意味着必须耐心地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那些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然后我再帮助他们学习。对学生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往往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移情移趣于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及个性培养,也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猜你喜欢

留点论语语文课
多点规矩律己,留点余地待人
语文课文
最后一个夜晚
清场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点宁静的空间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