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资源,实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2018-08-24徐春梅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抓阅读教学中的训练“亮点”,找准读写训练点,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训练点?即文本中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等。
而语文阅读教学课便为学生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发展的提供了用武之地。
一是可以利用课文插图,想象“说”与“写”。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触摸春天》,在学习“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一个秀美的盲女孩,她张开双手,眼睛里充满着憧憬与渴望,她的脸上是那样幸福与恬静。然后学生交流,互相补充,写成片段作文。
二是可以利用阅读转换角色,表演“说”和“写”。游戏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课文,创设游戏或表演的情境,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心,从而产生表达交往的需要。如《桂林山水》《草原》等写景类文章,师生可以凭借课文内容创编导游词,让学生分别充当“游客”和“导游”等角色,进行互动交流。这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训练。
三是可以续编课文,补白“说”与“写”。学生的想象力是神奇的,是丰富的,教师要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如《穷人》一课,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时心中忐忑不安,作者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而是用了许多处省略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紧扣桑娜的翻腾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她“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抚养那两个孤儿的善良与质朴”,再指导学生填补出文章的空白点,提高写作能力。
四是可以抓住阅读疑点,辩论“说”再“写”。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如口语交际课《善意的谎言》,教师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围绕“生活中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展开辩论。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双方站来唇枪舌剑,各执一词。有的说需要,他的出发点是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说不需要,因为谎言就是谎言,是不真实的……学生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多元对话,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都大有裨益,课后让学生将此次辩论的情景写成一篇习作。
五是可以利用阅读进行仿写,创新“说”与“写”。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从仿起步——模仿阶段;学习《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学习《我喜欢》,让学生仿写两段话,体会散文的韵味,感悟生活的美好;学习《我们的错误》这首诗,可让学生仿写两个小节,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可仿拟人手法,完成第5份特殊的侦察报告。第二个层次是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读写结合的创造,也指形式上的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这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
教师要以《语文課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向,巧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听、读、说、写能力的和谐发展,达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程度,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徐春梅,甘肃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