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意合情 句法合理

2018-08-24余志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句读语意断句

余志新

一、文言断句概说

文言文阅读,识字是基础,断句则是读懂的关键。古人读书非常重视断句学习,小孩启蒙练习句读是必修课,正如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对那些无视句读学习,瞧不起服虔、郑玄的人,其弟子皇甫湜在《与李生书》中直言痛斥:“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意思是说有人在引用经文时,不知何处句读,随意乱摘,至使人们无法准确理解经文原意。可见句读之于文言阅读何其重要,不经意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什么是句读呢?唐湛然在《法华文句记》卷一中解释为:“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宋毛晃在《增修互注韵略·候韵》中对“读”的解释为:“读,句读。……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点于字之中间是也。”明袁子让在《字学元元》卷五中说:“句读,读音豆。语绝曰句,语末绝点字之中曰读。”清末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历代学者都对句读作了相似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总释如下:“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我们了解了句读的含义和断句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就不难理解全国高考近几年将文言断句作为必考内容的初衷了。当前的学生文言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通过断句来考查他们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语气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平时广泛涉猎文言文,熟读记诵经典文言文,培养文言文语感,增强文化底蕴,而断句准确与否正是对一个人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考量。近四年来,全国卷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对文言文中的片段断句正确与否作出选择,这种考查形式难度不大,但要做对也绝非易事。

二、全国高考真题解析

我们知道,正确的断句必须使断开的每一个句子各自成立,符合语法规则,符合事理和作者原意。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其它三个都有问题。综观这四年新课标试卷(共十套)对断句的考查,笔者发现都是就所选语段的两三个点设置障碍,或者是语意方面的,或者是语法方面的,或者两个方面都有涉及。见下表:

下面就分别从语法和语意两个方面对新课标十套试卷的断句情况做一解析。(注:考虑篇幅,原文略;四个选项没有一一列出,只出示包含另外两个选项错误点的第三选项和正确选项;考查年份和选文出处附于错误选项后面。)

1.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2014年新课标Ⅰ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

A和D选项分别就“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和“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设置障碍。从语法看,“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都没问题,而“自持殊不介意”则不符合语法规范,“自持”不可做“殊不介意”的主语,二者也不构成复句关系,因而排除C/D选项。我们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读到:“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同理,这里“恬然自持”也不可分开,以“恬然”状“自持”之态。从语意看,宰相李揆嫉妒于休烈,奏请皇帝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暂留他在史馆从事修撰工作,以此打压他。若在“修撰以下之”前面断开,则扭曲文意,“修撰”的主语反而被误读成宰相李揆了,所以A选项也不对。

译文: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2.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节选自《明史·韩文传》,2014年新课标Ⅱ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A和D选项分别就“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和“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设置障碍。从语法看,A选项“号‘八虎日导帝”不构成兼语句,而是两个句子的杂糅,“号八虎”前属,在“日导帝”前断句。从语意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只是一个名词短语,语意不足,不能独立,应该和其后的“号‘八虎”一起构成足句;同样,D选项“文每退朝对僚属”也不是一个足句,此处“对”应是介词“跟、同”意,文意是说韩文跟僚属“语及”帝王“不亲万机”,“辄泣下”。虽然“语及”跟“辄泣下”组合可以看作顺承复句,但是“语及”跟前文组合更为紧凑,是“泣下”的前提。其实,按照常识,我们也应该在时间名词“日”前和频度副词“辄”前考虑断句才对。

译文:在这时,太子宫原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摔跤,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后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3.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节选自《宋史·孙傅传》,2015年新课标Ⅰ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A)

D和C选项分别就“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和“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设置障碍。从语法看,“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和“贬蕲州安置”这五处断句没有问题,D选项“高丽入贡使者”似乎不合语法,但是如果把“入贡”看作“使者”的定语则未尝不可,如唐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诗:“入贡文儒来请益,出官卿相驻过寻。”当然这是语意的误读了,此处“入贡”当为“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义,即高丽向大宋朝廷进贡。同样“所过调夫治舟”语法没有问题,虽然主语省略,应该是同一施事者。可是依据文本内容,当是高丽使者所过,宋朝官员征调民夫整治舟船,“所过”和“调夫治舟”分属不同施事者,自然不可组合。C选项三处断句语意完整,表面能够自足,可是不合文意。紧承之文是“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由此可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此处“谓”是“认为”义,而非“评论”义,于是“奏贬蕲州安置”,宰相上奏朝廷,贬孙傅于蕲州安置,而非同意苏轼所奏。

译文: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點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4.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A)(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2015年新课标Ⅱ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

B和C选项分别就“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和“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设置障碍。两处断句单纯从语法看没有什么问题,只是B选项“所”紧跟地名,古代少见,不可想当然;而“所”和“住”构成所字结构,完全符合文意,不能断开。C选项“护儿”若是动宾短语,语法分析没有问题,可是它是专有名词,是本文主人公的名字,这样一来,“数见军旅护儿”就不成句了。

译文: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

5.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新课标Ⅰ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A和D选项分别就“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和“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设置障碍。从语法看,A选项没有问题,可是前文说的是曾公亮为政之才干,在治理盗贼方面的政绩是境内无盗,百姓夜不闭户,而A选项断句则有背其意,却变成他境夜不闭户了,游离文意。B选项则是不懂词义而导致语法错误,“移书”指发送公文、布告,如汉王充《论衡·谢短》:“两郡移书,曰:‘敢告卒人。”由于“使客亡橐中物”,于是“移书”要求曾公亮“诘盗”,丢失的是“橐中物”,而非所谓的“书”。

译文: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6.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新课标Ⅱ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

A选项就“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和“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设障,B选项就“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设障。“且”字表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可以根据这个标志词排除A、D选项,并且A选项后一断句不合语法,动宾搭配不当,“重惩”的应是“科场冒籍”这一现象,而且“承宪妻”不可作“冒籍”的宾语。B选项“承宪妻每扬言”语意不足,当以“事由己发”做“扬言”的宾语;另外,“用以恐喝勋贵”是动宾关系,主语是“承宪妻”,承前省略,而非“事由己发”,所以必须与前面断开,断成“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才是,否则不合语法。

译文: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7.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节选自《明史·傅珪传》,2016年新课标Ⅲ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

A和C选项分别就“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和“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设置障碍。单看两处语法结构,似没大问题,“镌与修者”是动宾结构,主语“刘瑾”省略;“官降珪修撰”是兼语句;“俄以《实录》成进”是连谓句,《实录》被编成,而后进献;“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是主谓句,“左中允”作主语。其实,A选项“镌”指谪降,如宋岳珂《桯史·周益公降官》:“上不以为然,言者益急,乃镌一官为少保。”“镌”与“官”常连用成词为“镌官”,即削去官职。如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党》:“仍将储用镌官,永不得与亲民差遣。”此处是说“刘瑾要求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的人是刘瑾,而非“官”。B选项关键是不能想当然地将“左中允”当作人名了,它是官职,前文已有说明:“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所以文言断句,瞻前顾后很有必要,否则笑话百出。

译文: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要求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傅珪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8.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2017年新课标Ⅰ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

A和B选项分别就“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和“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设置障碍。A选项“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不合语法,“此儿深中夙敏”已是足句,是说“谢弘微内心早慧”,“方成”则与“夙敏”矛盾不协,应当在它前面断句。“佳器有子如此”符合语法,但“佳器”非人名,不合语意,故此处两个句子应该断成三个才对:“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B选项“时然后言所继叔父”和“混名知人”符合语法,但不合语意,不是说谢弘微三思后才言及过继家的叔父,而是说他端正沉稳,谨言慎语;再有,“混名知人”中的“混”如果不冠以“所继叔父”,则“混”的身份无以知晓,所以此处断句有误。

译文: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9.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节选自《后汉书·赵熹传》,2017年新课标Ⅱ卷)

按,此题正确答案是: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A)

B和D选项分别就“不肯云”和“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设置障碍。两处断句,如果单从语法看,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从语意看,却是大问题,这也正是断句之微妙处。前文说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帝于是派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愿投降,而不是李氏不肯说话,B选项断章取义,显然错误。D选项竟然无视传主名姓,张冠李戴,传主本姓“赵”,而非“孙”,稍微仔細一点的考生肯定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当然也有学生会因《赵氏孤儿》的干扰而误判。李氏愿意投降赵熹,更始帝不得不召回赵熹,李氏“遂降”。

译文: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熹,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10.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节选自《宋史·许将传》,2017年新课标Ⅲ卷)

按,此题正确选项是: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

C和A选项分别就“初选人调拟”和“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设置障碍。两处断句从语法看没有问题,“初选人”做“调拟”的主语;属吏能够据文成为“奸选者”,“奸选者”做“为”的宾语。C选项要在“初”后点断,确有难度,好在A/D选项已经给出不同选择。其实,“初”用作追叙往事之词,用于句首,单独成读,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孔颖达疏:“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A选项说属吏是“奸选者”,不符文意,有悖常情。“选者”应作后句的主语,是“又不得诉长吏”的发出者。

译文: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

三、文言断句小结

断句本难事。李匡乂《资暇集》卷上有言:“稷下有谚日:‘学识何如观点书。”“点书”就是断句,看一个人的学问如何,只要看他是如何断句的,就一目了然了。正如鲁迅在《点句的难》中所言:“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好在全国卷改变了以往主观断句的考查形式,现在采用客观题形式,就其中不多的两三个点进行辨析,减轻了考生的负担。尽管这样,很多考生面对断句题仍然茫然不知所措,仅凭感觉随意勾选,正确率不高。

通过以上真题的解析,我们发现,如果从语法和语意两个方面悉心辨析,应该还是有所突破的。国家卷单纯从语法方面设置障碍的较少,往往综合语法和语意两方面加以考查,所以考生首先必须通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因为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数见军旅护儿”“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孙熹信义著名”等。其次,正确理解词义和固定结构非常重要。考生断句出错,往往是误解词义,导致文意割裂,如专有名词“护儿”“左中允”等;如重要实词“移书”“镌官”等;如时间名词“初”,还有“所”字结构“所住”等。第三,要根据句子的自足性特点来加以审视辨析。比如“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不自足,必须和后面“号‘八虎”一起构成自足句;而“号‘八虎日导帝”则因为“号‘八虎”不能作“日导帝”的主语而不自足。同样,“文每退朝对僚属”不自足,必须和“语及”一起构成自足句。另外,句子本身自足,却不能和前后句之间形成他足关系,这也要引起我们考生的注意。比如“修撰以下之”句本身自足,主语承前省,但孤立地看此句,它的主语应该是“宰相李揆”,似乎是李揆修撰来打压于休烈,其实是李揆因嫉妒于休烈,于是暂扣于休烈在史馆修撰,以此打压他。所以它应该跟前句“权留史馆”再次组合以达成自足。又如“不肯云”完全自足,但是结合前后文,不是李氏不肯说话,而是李氏不愿投降更始帝,说愿意投降赵熹。由此可见,如果断句不能前连后看,照应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则定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总而言之,如果断句能够做到“语意合情,语法合理”,那么此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2]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

[3]阙勋吾.古文标点例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

[4]管锡华著.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巴蜀书社.2002年10月.

[5]王学泰.写在历史的边上.东方出版社.2016年12月.

[6]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

[7]朱积孝.古书的句读及其符号.晋阳学刊.1987年第4期.

[8]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句读语意断句
短句(主语+谓语)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咬文嚼字”三篇
浅析分享时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特征
设计元素应用中符号学理论意义研究
论装饰语汇在油画艺术中的语意表达
浅谈初中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
妙用标点巧断句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