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作水彩,个性十足“绘”文章
2018-08-24江力桑
江力桑
长期以来,我们对写作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学生思想认识形成的过程缺乏科学的研究,写作教学大都停留在一般写法的指导上,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没能让学生内在情感和认识活跃起来,学生作文只能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写作沦落成被逼无奈的交差,这样的写作与写作的本质背道而驰。作文教学要想获得较大的成效,必须遵循写作的本质规律,从根本上改革。
一、从写作的本质反思作文教学现状
《诗大序》中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这两段话描述的都是写作发生的原始过程。在古人看来,使人咏歌之的前提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使人“行诸舞咏”的前提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这给我们展示了写作的本质就是感悟起情,因情而作。由此可见,内在的情感和认识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能够发生和实现的内在动力。由此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单纯采用统一的类似八股文的训练模式,忽略了写作的本质,如同缘木求鱼,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推出的活动写作单元正是把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亲身经历和感受后,产生写作兴趣,获得写作内容。活动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始终,解决了学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和怎么改的问题。活动写作让写作回归了本真,这一理念为我国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从传统作文教学与活动写作的区别看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写作与活动写作的区别
(二)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1.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远离生活,偏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活动写作认为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不再只是学习粗浅的技巧,更加关注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环节。它打破了以往预设和灌输的旧套,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自己面临的实际任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主动激活已知,获取新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写作。突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发写作动因,改变以往被动式的写作动机为“主动发现问题”“渴望表达”的主动性动机。经过学生自己去调查、搜集资料、得出结论,学生学会思考,并且把个性的思想展现出来,真正做到了主动探究。这种体验式的写作方式,不再是老师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重复,更不是老师人为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走向。相反,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学生主动体验完成。
2.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源泉。目前的写作教学研究已经由怎么写推进到了写什么的研究。大家都认识到:写什么相对于怎么写要重要得多。从广义上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并不是什么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进入文章。只有被体验并深刻认识的生活才能够成为写作内容。只有某一种生活事件触动了作者的情感,引发了作者的认识,才有可能出现写作行为。谁都是在生活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也不是每项生活都写入了文章中。学生的问题是缺乏生活意识,在生活中却缺少对生活的感受。而活动写作以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种活动形式组织作文教学,让学生通过一种独特而自我的体验方式,获得写作素材,凝聚写作情感,提炼写作主题,从内部推动学生自己完成写作活动。这种独特体验就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成写作内容之间的“转换器”,促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作文,从而带领学生脱离无感可发﹑无话可写的窘境。
三、從活动写作征文比赛的指导实例来看“活动”与“写作”如何有机融合
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需要进行独特而自我的体验。如果学生的体验“清晰、集中、强烈”,那么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可是,这种“清晰、集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并不能自动发生。因而学生的活动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设计和有效指导,才能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过程。
《羊城晚报》的“大城小议”栏目里有许多活动写作的内容。对于这些鲜活的时事,学生有兴趣以公民的身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身边的真善美歌以咏之﹑文以道之,对假丑恶口以诛之﹑笔以伐之。这些爱憎感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现以《恩宁路再掀麻石保卫战》这则时事材料为例来指导学生活动写作。可设计如下活动方案,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
在这个活动设计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有了静态的积累,并把它变成动态活跃的积极的写作素材。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既是旁观者,也是引导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指导:
(一)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促体验
活动写作中的活动,分为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两种。显性活动就是直接的、外显的外在活动。它侧重于学生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本次活动写作设计了实地考察、采访、摄影、搜集材料等显性活动。学生在调查中会发现,拆迁引起了广州街坊们的强烈反对,并将反对的原因列举:一是拆迁之前没有和居民有效沟通,没有必要的宣讲;二是安置住房尚未完全建立,中间会有一段居无定所的过渡期;三是一些老居民对老街有怀旧情结而不愿意搬迁;四是拆迁造成传统建筑的破坏,抹掉了城市的历史和美好记忆,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显性活动,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这就是学生的隐性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它侧重于学生调动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经验、情感经验,借助回忆、想象、联想、发散思维、比照反思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及情感经验。在本次活动写作指导中,学生在实践调查的显性活动中发现了问题,拆迁与四条反对理由的对峙,需要学生作出高瞻远瞩的裁定,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才能写出有理有据的好作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隐性活动:让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深入探究、发现……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深挖根源,在“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下,激发学生们的思辨能力。这些隐性的思维活动正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的加工厂。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因此,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显性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更要设计合理的隐性活动,将“外在的活动”转换为学生心中的“内在生活”。这是活动写作解决写什么的关键。
(二)以写促读补不足
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补充自身的不足,唤起并制造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阅读激活或者补充相关生活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历年来,中学语文教育并没把搜集资料,充分占有资料这一写作的头等大事当回事,在教材、教学中,也没有定向搜集、积累资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活动写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弊端,它能以写促读,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为了对活动主体有所认识,也为了写好对活动主体认识的文章,学生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采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类,加深对主体活动的认识。这是补充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在实地考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材料,广泛阅读。带着目的去阅读,唤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生活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个字都没写,但他们已经进入到写作内容构思的“前写作”状态,学生一旦唤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或者选定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写作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多元评价培信心
活动写作中的作品评价是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角。而教师就是一个组织者,负责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组织学生阅读评价写作成果,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了评改的过程,他不仅是一个被评价者,更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由于写作成果要经受师生甚至公众的评价,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写作内容充实和完美。在本次“关注恩宁路命运”的写作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三种交流展示的方式。先是所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这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机会。然后以小组推荐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选五六篇优秀作品全班交流展示。这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更是从优秀学生身上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好途径。在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了深入认识之后,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自信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思想,在争论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写作思路更加清晰,闭门造车的现象相应减少,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活动写作不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的真实过程;活动不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写作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便是颜色丰富的水彩,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方可让他们“绘”出个性十足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肖家云著.语文“活动式”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宋宁娜.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彭小明.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述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