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升格教学”策略优化例谈
2018-08-24范丙军
范丙军
“升格教学”是目前写作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一般是指激励、引导、训练学生改变原有的写作面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写作教学样态。在操作层面,大多教师所依赖的基本还是“讲”与“练”。但讲什么,怎么讲,怎么练?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综观时下的写作升格教学,关于写作知识的“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坚持“写后讲”,但是具体“讲什么”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也包括部分教师还是以向学生传授“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常见典型结构”等陈述性知识为主。事实证明,收效甚微。教师虽然强调要“写一篇,顶一篇”,“争取每次重写都有一‘得,都上一‘格”,但实际上,学生听了,其写作并没有达到“升格”的预期。那么,写作“升格教学”应该如何优化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议论文的升格教学”为例简单谈谈。
一、聚焦选择,定点打磨
升格,首先应该确定“升”什么?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对“升格点”的选择还缺少足够的重视。他们只是在学生作文之后习惯性、想当然地进行升格教学,这往往会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和随意性。比如,有教师过于“贪大求全”,升格要求包括了审题、结构、语言等几大方面,结果导致学生主次不分,重点削弱。那么,如何确定具体的升格内容?有教师采取如下形式:自己审视、小组商讨、教师下水、同题拓展。因为班级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异极大。应该首先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分析自己文章的得失,并通过批注的方法一一梳理,进而把“失”的表现整理罗列,从中筛选、确定适合的升格内容。升格目标唯有具体才易操作,也才容易见效。议论文升格中,小至标题的拟定,大到论证思路的安排,都可视具体情况作为升格的目标。比如,学生议论文的标题不太如意,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拟定标题时逐步掌握“论点型”和“论题型”。再如,“由果溯因”作为常规的一种论证思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打磨。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升格时要仅仅围绕“升格点”展开,不要面面俱到。比如,邓彤老师在指导学生有关“劝说文”构思升格时,就紧扣“构思”这个“升格点”提供支架:学生思维打不开,教师就提供思维性支架(新思路);学生缺少写作材料,教师就提供资源型支架(一篇报告文学)。因为此次升格的目标是让学生提升构思的策略,教师在其他方面就完全可以“越俎代庖”,而没必要让学生一一去做,那样反而影响了既定升格目标的达成。
总之,争取每次升格,将“升格点”讲透、练够,逐步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升格点”的选择和确定还应关注作文题的具体“类型”。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其写作要求自有不同,“升格”策略也应有所区别。我们以“概念性的作文”和“基于真实写作任务的作文”为例说明。比如,伏煦老师针对学生写作“概念性作文”出现的普遍问题特地进行了“界定核心概念”的升格指导(见下表)。
伏老师不仅提供了“接地气”的具体策略,而且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示范、比较,学生用于自己的升格训练,相信会有明显改进。
再如,针对“基于真实的写作任务”的议论文写作,该如何指导学生升格?首先应该引导学生重新分析真实的任务情境,并基于“交流(读者)中心”“交际本位(解决任务)的理念,列好狭义语境下的“问题提纲”来选择“升格点”:
比如,对“影评写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整理出如下问题:
①你写的影评针对什么样的读者群体?
②你想給这些读者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③怎样吸引这些读者的目光,影响他们的内心?
④你的影评准备采取什么方式和读者交流?
⑤不同的媒介方式应该分别注意什么?
⑥针对你的读者群体,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语言(用词、句式、修辞等)?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任务”下的写作训练是很多的,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基于写作类型升格的意识。比如,校园中最常见的“演讲”,是“国旗下讲话”还是“演讲比赛”?你的听众是所有师生还是几个评委?你演讲的目的是宣传知识还是打动评委?围绕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改进演讲稿的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等,也才能实现“升格”的目的。可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其“升格”也一定要紧扣“类型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到最合适有效的策略和路径。总之,聚焦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定好升格点,不断打磨,不断完善,是升格有效的前提。
二、基于个性,定位打磨
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比如,面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应先着力进行“片段升格”。事实证明,按照由易到难的序列对议论文片段来“升格打磨”不失为一个好的抓手。比如,可以通过提供关联词、脉络句等方式帮助学生升格,争取在原先写作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有明显进步的片段。我曾请学生以“有人说,‘悲愤出诗人”为首句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尽力写出层次感。结果并不理想。我进一步提示引导,并且给出参考句式:有人说……诚然……不过……同时……另外……,结果大多学生进步明显,在句式引导下思辨性也增强了很多,请看一个优秀片断:
有人说,“悲愤出诗人”。诚然,不少诗人由于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不吐不快,形成文字,化作真性情的诗篇,后世流传。可见,这样说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也不能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成不了诗人,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王维、晏殊仕途顺利,生活优裕,歌德、拜伦出身高贵,衣食无忧,他们不都是大诗人吗?同时,也不能说过分悲惨反而能写出伟大作品。我们不能只着眼于那些“困苦磨难”造就出来的诗人,其实我想,被悲惨的境遇淹没的有才华的人应该更多吧?另外,悲愤也有不同,有一人一己之私愤,有为国为民之公愤。私愤宣泄,固然有时可以形成作品;但心怀天下、心忧家国之情,更能催生出伟大的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除了其诗歌成就与造诣,想必也有这个原因吧!
而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微专题的形式给他们“充电”,争取在已有基础上再升一格。比如,有些学生写议论文“直接论证”驾轻就熟,为了进一步提升论证效果,教师组织他们研讨如何一步步做到:选用事实论证——选用典型事实论证——列举若干情况论证——通过对若干事例的科学分析论证……再如,在掌握“直接论证”的基础上,研习“间接论证”,可分为两个小专题:反证法和淘汰法。以淘汰法为例,简而言之,就是把较大可能的一些其他主张否证、淘汰,从而间接论证自己所坚持的主张。教师在引导学生升格时,可以重新研读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采取譬喻的方式把文化遗产比作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对待这所“大宅子”可能有四种态度:一是“徘徊不敢走进门”;二是“放一把火烧光”;三是“欣欣然”接受;四是“拿来主义”。作者对前三种逐一批驳否定,剩下的第四种便是作者坚持与赞赏的应有态度。当然,还可将“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合理并用作为进一步升格的目标。总之,学生的写作呈现出极大的个性特点,差距、差异都很明显,教师要引导他们基于个人实际,定好位,选好点,升好格。
三、明确标准,定向打磨
议论文升格,向哪个方向“升”?学生心中需要有个标准,否则,如果他们对此处于模糊状态,其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有教师从高一到高三,从平时到考前指导学生升格始终以高考优秀作文作为标准,结果学生始终局限在一些应付考试的写作技巧上,诸如开头的几种写法、重申论点的意识,等等。其实,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很不到位,正因为此,他们写出的所谓议论文常常只是论点和事例的堆砌、拼接。鉴于此,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强调“论证”的重要性。何为论证?借用逻辑的知识,论证是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方式组成的。论证方式就是由论据到论点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可见,一篇议论文必须是“论证文”,而不是“论据文”,其重点在于具体的推理过程。因此,论点既是议论文的开端又是终结,也就是说,论点既是论证的起点也是终点。而很多学生的议论文,其论点只是起点,举几个相应的事例就结束了,论点没有被有力论证,更谈不上是“终点”。在澄清对议论文的认识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来提升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不过,还要看议论文具体的类型,比如证明文和阐释文就有明显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一篇典型的“阐释文”,作者阐述支撑活着的三个信仰分别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如果用我们常说的“论证”来衡量此类文章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学生在升格自己的议论文时,也应关注自己写的是什么类型的议论文。
另外,不同的标准追求会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教师重视的是短期升格,速成升格,指向的是一些应试技巧,比如观点句的阐述、过渡句的安排等。其实有的方面升格周期较长,自然需要长期安排,变换策略,比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可能更加重要。因此,我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批注、辩论等进行思维训练。读狄马的杂文《尊重人,还是尊重人才》,我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引发“风暴”:
“尊重人才”是好事,比摧残人才强,但喊叫得过火了,我就觉得这话大可怀疑。人才固然应当尊重,但不是人才的人就不应该尊重吗?我觉得与其说“尊重人才”,还不如说“尊重人”。
针对“尊重人才”还是“尊重人”的话题,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尊重人才”和“尊重人”二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而已;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借此由头来批判社会上不“尊重人”的某种现象;有人认为作者并未否定“尊重人才”,针对的是“喊叫得过火”的情形,是对“大搞形式,大喊口号”的批评……总之,学生以多种形式和作者“对话”表达己见,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一直认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想显著“升格”,从根本上恐怕还要依靠其思维的“升格”。除了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交锋”,我还每天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简短阐述,坚持做“思维体操”,比如针对“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的改判,有学生写道:
对于法院的改判,我从内心感慨:“改”得对!电梯是公共密闭场合,杨先生有权阻止老人在电梯内的吸烟。老人的不幸猝死确实令人惋惜,但那只是一个意外,并不是杨先生恶意伤害导致。那么,老人家属却为何不依不饒,不断上诉呢?可能,老人家属在悲痛之中忘记了这只是一场意外,而且也是老人一意孤行而导致的。实际上这也是家属平日公共意识缺乏、淡漠的反映:作为子女劝家人戒烟,主要强调吸烟有害健康,而并未从社会公德等方面加以说明。也许正因为此,对于电梯内吸烟,家属可能觉得长者为尊,小辈就该礼让。当然,一再上诉也不排除家属想在此事上谋求更多利益。那么,一审的判决为何与此次不同呢?恐怕是与我国传统的“死者为大”的心理有关,人死了,功过是非也就烟消云散了,法官从人情事理出发,觉得理应给家属一定赔偿。而二审改判,我们发现更能体现公道,也更能突出法治的精神。
围绕热点事件,针对真实情境,学生的论述中可能有些见解还较稚嫩,可能有的细节经不起细细推敲,但这个写作过程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长期坚持,思维自会逐步升格。
至于在一些微观的升格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名家修改的范例,让学生学习、消化,明确以后修改的方向。比如,从议论文表述准确、逻辑严密的角度,孙绍振教授谈详细修改学生作文的一些文章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比如,《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关于一篇学生作文修改的对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评改一篇中学生的作文》《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以两篇高考作文为例》《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对“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一句,孙教授认为“头脑”不能改为“人”,原因如下:(1)原文是巴斯德的话,是权威的格言;(2)古代汉语构词法中,往往用“头”代替人;(3)“头脑”比“人”好,因为人是抽象的,而头脑比较具体;头脑是人的局部,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所在。如果学生升格时也试着如此思考,其表达自然会越来越准确、严密。除此,也可以出示作家们的初稿和定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家的修改,并思考:为什么这样改?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因为很多中等水平的学生作文“文法上没有什么毛病,就是写得不准确。辞不达意,似是而非”,“精读别人的作品,恐怕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尤其精读名家的修改稿,更能提升个人的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议论文的升格首先要优化聚焦策略,定好点;其次,要充分尊重不同个体的写作差异,定好位;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衡文标准,考虑不同学段的标准要求以及应试与日常的不同要求,以防止将升格窄化为一些应试的条条框框。
参考文献:
[1]周京昱.作文升格课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2.6
[2]伏煦.高考概念型作文写作升格指导[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
[3]魏小娜.真实“写作任务”设计:教学重心、质量标准和功能发挥[J].中学语文教学.2018.3
[4]武宏志,周建武主编.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邓彤.任务写作:如何破解构思教学的“黑箱”窘境?[J].中学语文教学.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