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怎一个“技术”了得?

2018-08-24秦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靠窗命题病人

秦兵

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地举办了各类的多形式的优质课评比活动,这些课在课程目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及角色转换方面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了教学的主旋律。但在轰轰烈烈的教改热潮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语文教学忘却了“生活是文学之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底蕴。组织技巧、电教手段和低幼简单的对话教学,把课堂教学当成了程式化表演或程序化的工业流水线,如不少课堂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成“讨论问题”“品味语言”“拓展迁移训练”三大固定模块。然而,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只是技术翻新而已。语文教学又怎一个“技术”了得?

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堂真正具有个性化色彩而变得异彩纷呈,要让学生真正得到一种终身受益的读书写作方法,要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而不是技术魅力,语文教师一定要要具备以下几种意识,现以泰格特的小说《窗》为例,简要谈谈:

一、教师要有“悬置”意识

前有教参,现有网络,于是不少教师在备课前搜索了不少教学资料,作品还没来得及好好读,就开始组织上课内容了。问题是,在你自己还没有进入文本的时候,千万不可让别人的解读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悬置式”阅读的意识,要有意不让自己太早看到别人的评论,让它“悬置”一旁,先让自己沉下心读,即使你已从教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术,也要反复读,从“我”的角度,“我”的知识结构,“我”的生活阅历和鉴赏能力出发,读出自己的新见解,所谓“阅历知书味”,每个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读《窗》,初读也许我们只能读到靠窗病人他描述的窗外景色之美和不靠窗病人灵魂之丑陋,再读《窗》,我们会体察到靠窗病人美善行为的内驱力——一颗爱生命、爱生活、爱病友、爱社会的美好心灵,会感悟到小说的构思之巧——含蓄隽永的文题、虚实相生的技法、意味深长的结尾;三读《窗》,我们也许会更深广地想到北岛的名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想到臧克家的《有的人》,想到所有有关美与丑的命题和现今社会上一些值得反思的生活现象。而这些,不是靠教参所能够思考到的,只能靠你的反复阅读、思考、咀嚼。

二、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科学的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学,问题是教育之源,是思维之核,是教学之资。但不是每一个发问都可以称之为“问题”的,此处所谓的“问题”,是此状态想彼状态飞跃的思维契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认识兴趣、意志情绪的养成。所以,如何让学生有飞跃的思维,找到由此及彼的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的意识,也即“问题”意识。“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具体地,该作如下思考:

(一)有没有问题?由谁提出?这既是学生的问题,又是教师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曾经对我国参加化学国奥赛的同学获得金奖而不会向专家提出问题作了长篇报道。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太善于提出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在教学《窗》一文时,有学生就提出了“开头交代病房和病人的情况感觉有些啰嗦”和“为什么要让心灵美的人死去而让卑鄙的人活着呢”等很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要善于在文本中找出需要思索和探讨的有矛盾的地方。一堂课只有40分钟,精心预设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不是设埋伏圈让学生钻,而是一种“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的教学艺术。当然这些“问题”若能在师生互动中提出让学生生成更好。

如《窗》,靠窗病人口中描述的、眼里看到的分别是什么?为何要将靠窗病人设计成这种“心眼不一的”形象?那扇窗让你们看到了什么?请从思想、写作技法、你对已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思考等角度择一二谈谈。“文以载道”,这三问分别从内容、主旨、写作技法三方面搭建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领学生对生活、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

(二)问题由谁来解决?怎么解决?要不要当堂解决?

笔者一向主张问题由学生生成解决更好,如何解决?小组合作、优劣互助不失为一个好方式。教师要敢于给后进生机会,多一分鼓励和扶助,激发他们沉默已久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挑战精神。就教师而言,要敏锐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思维有障碍时,适时地将问题“分形”“分步”,让课堂充满张力。

如《窗》中“为何将靠窗的病人设计成心眼不一”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有一定的“意会”,但却无从说起或词不达意。你不妨将这一大问题用“分想”的思维去拆解:他讲给谁听?目的何在?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怎么会有如此美的描述?你从他的描述中感受到他是怎样一个人?至于能否将预设的问题全部解决,据学情而定。有时,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更有价值,它会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要有“拓展”的意识

“文以载道”,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局限于一篇文章、一些感性材料而缺乏教师智慧光芒的闪耀和指引,是不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理想的语文课不应只局限于课文的学习,更要适度将其拓展至课外,延伸乃至回归至生活,更好地指导其认识世界。

如《窗》中,学生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为何在美与丑的较量中,美却逝去,且现今社会上也存在不少这样的事?”这个关于生活、社会,关乎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的问题,不能不说是纠结于学生心中的超越文本的一个教育的好的契机,它有助于学生在认识文学人物的基础上,加深对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有助于澄清渐入青春期学生的思想误区,能使他们辩证、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思考在前并有所准备和适度拓展。

四、教师要有“命题”意识

散文“贵在有我”,而小说则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笔者认为在小说的教学中宜渗透一个“命题”的意识,也就是注意从每一篇课文中挖掘出一个或若干个潜在的命题,这些命题往往要显示出人文精神的精华,为学生搭建书本与社会、时代之间的桥梁,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又有利于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生方向的指引。

如教学《窗》时,在学生明确了课文内容后,我给了学生“世间万物因什么而美丽”这样一个命题,引导学生往内心、往外界思考:美是一种无法界定也无人能界定的感受,只要爱自己、爱生活、爱社会,那么,一切拥有的和暂时无法拥有的都是美的!

在学生通悟了课文“人性的美与丑”这一主题后,我又抓住了另一个具有争辩性的命题“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该选择做怎样的人?”面对有些匪夷所思的现实,学生需要的不是老师和教参的正儿八经的德育,而是在他们迷茫的时候给他们点亮一盏心灯!

也许,要让语文教学摆脱技术的喧闹而迈向艺术的殿堂,仅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但笔者期待且相信,有了这几种意识作为内驱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语文这一学科独有的艺术魅力来!

猜你喜欢

靠窗命题病人
谁是病人
唤醒生命感悟美好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