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心”:打通高中写作准备期障碍

2018-08-24陈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饺子文章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大部分学生总是觉得无内容可写,无从下手。写作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期、构思期、实施期、修改期四个时期,“无内容可写,无从下手”是写作准备期的一种障碍。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灵活变通思维,以至于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活心,事实上是希望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把自己打开。那么,“活心”可以找到写作之源并拓宽渠道,达到草木原有情,拈来为菩提的境界。

一、问症归因,激活积累之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师们见惯屈原放逐、勾践尝胆、左丘失明、孙子膑脚的鸡汤故事,仅有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堆砌的文章往往缺乏生机。大语文格局下的素材积累源自方方面面,我们学生的积累的缺乏不在书本,而是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语文教学一路走来,学生们难以忘记的是《落花生》的讨论、闰土的叉、百草园的覆盆子,他们太多太多离开了生产本原,渐离了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然今不同昔,城镇化隔离的生产本原,快生活压缩了时空范畴,碎片化肢解了生活体系,精准突破这些壁垒,方能打通学习与生活,实现全面积累。

积累模式化的教学功利性导致积累兴趣的丧失。面对上述问题,越来越多语文老师开始探索如何更加开阔的视野,或以时尚、或以个性、或以架构,收获的则是淡漠迷乱。殊不知流派化的激活本身就如同生冷的课本,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原本只是机械的传声,因为那永远只是一个单体,是片面的,教出的都是一个模样,腹有诗书空自华。

突破生活积累的抓手在于找准的适切方式。实现整体的全面积累,要以“共享”激活整体之心,把每一名学生都作为一本教科书,每一名学生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以“轮岗”激活个体之心,实现整体增进积累,激发热情。一次作文训练,第一步可以直接给学生一些有生活积累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有话可说;第二步把解析课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讲解中剖析每一个最本真的例子;第三步交换作文题目,让原本了解农村的去接轨城市,让熟知科普的走进传统,在交换再造的过程中,强化更加自主的探索,从而最终达到不出学堂门了解天下事的整体生活积累。

二、格物致知,激活认知之心

有了積累,当有领悟。韩寒的《杯中窥人》,由一个纸团沉入水中的现象深入本质,将人生比喻为一个投入水中的纸团,纸团本来的洁白无瑕在投入到社会之水中被沾染、侵蚀,逐渐失去它的本色,直到完全堕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一杯水、一个纸团,成就了一篇广为流传的佳文,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通过格物激活认知的写作模式。

应该“格”怎样的物。万物皆可“格”,骆宾王格鹅,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形象描绘;虞世南格蝉,知“居髙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本质;于谦格石灰,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同一事物有不同“格”法,一树腊梅,陆游格出“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家国牺牲情怀;卢梅坡格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取长补短之明;毛泽东则格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革命乐观。甚有奇特的,阳明先生“格物”格竹七天七夜,结果却一无所获,还大病一场,转过来提出了“致良知”学说。让学生们去找身边事物格一格,自然能格出文章新角度,格出独特新思维,对写作大有裨益。

如何格物致知。“格”讲究的是推究,这里的推究不同于“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敲,是指探究事物原理后对一种事物风格的领悟;“知”讲的是认知,不只是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是指明白一些规律达到万象相通的提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事物则会给不同的人延伸出不同的立意。我在讲述2013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沙子与珍珠》时,同时讲了韩寒的《杯中窥人》,班上再次写出的作文令我耳目一新,同样立意于年轻人要奋斗才能上进的文章,有写为何不能做沙子被埋没的,有写怎样做珍珠发光发亮的,有些沙子只有经历磨练才能变珍珠的,有些珍珠因为堕落也会不如沙子的,这就是格物的效果。

三、着情于境,激活感触之心

打动人的情感不完全是生离死别、劫后余生,还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情致。有这样一则描写:一个男人与妻子婚后生活,时间久了,感觉一切都是平淡如常,直到有一天妻子回娘家了,他早上自己煮饺子,饺子起锅时用漏勺舀起抖水,突然想起她妻子每天早上为他煮饺子也是这么一个动作,如此的动作,唤起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着情于境在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很多同学害怕的作文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老师怕教的也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很多人讲,我才16岁,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不合情,生活中类似于“煮饺子”的事件天天都在发生,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认真体味,缺乏对事物的情感着色。如此来看,最难忘可以主动扶起一辆倾倒的共享单车,可以是拾起路边被人践踏的一角硬币,可以是早餐店大叔递过豆浆时冻红的双手,可以是下出租车时一声谢谢……。

激活感触之心最终目的是达到真情流露,假借平常日常生活表现深处的情感。《项脊轩志》记载,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一个熟人跟你讲,就是在这儿,你曾经做过什么,抑或是你的亲人曾经在这做过什么事,如此家庭琐事,诸多场景,我们何尝不见过千百次,归有光不事雕琢,以平常对话让思念母子情深跃然纸上,令人触景生情,不甚嘘嘘。现代文《香椿树上的猫》浅尝辄耻:猫老了,便没了往日的斗志,在角落里潜伏的时间变少,蜷缩在椅子上睡觉成了常态。曾今能把我举在肩头的爷爷也老了,老人话多无人听,耷拉在椅子上看火也成了常态,一猫一人,倒显得格外亲热。以老猫、老人相比对,亦有效表达出了对亲人的关爱。

四、运斤成风,激活取舍之心

“取舍”是“活心”的拔高。所谓运斤成风,非一般人所不能,然则面对当前应试文章越来越多被各类素材堆砌而成,更有我们一些老师为求平稳,“宁不取高分也不创新”成了信条,忽悠学生死记硬背“万能”的高中作文素材大全,以历史典故的“腊货”占据一篇又一篇文章,以“八股”式荼毒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作灵性,“取舍”就显得越来越珍贵,到了不可不培养的地步。

“取舍”的基本在于选择更加贴切题意的素材。盲目的“取舍”会导致伦不充分、记叙无情,201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更是要求学生在“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选择两个关键词写作,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希望学生能够走近现代生活,写出新的文章。所谓取近舍远、取小舍大、取熟舍生,选择的材料越真实、越具体、越贴切生活,越便于更加灵活的运用,便于写出真意,则更能表现中心之意不至偏题。

“取舍”的成功在于素材自身的凝炼重组和情感伸缩。素材自身的凝炼重组更加有利于与观点保持一致,对素材灵活取舍的首要是紧扣主旨进行,通过巧放叙述细节,实现细节的耦合度,类如本文所述饺子起锅时那么“一抖水”,突出和放大了“抖水”的细节,提升了文章的记叙性,引导材料向观点的合理过渡,实现材料与观点的紧密结合。素材自身的情感伸缩更加有利于与文体情感保持一致,通过对素材观点的去异取同,提高叙议的结合度,例如:“如果不是夫妻间的琴瑟和谐,他怎么会在这‘一抖水中深念至此”,这便突出了夫妻之情;“就是这‘一抖水,激发了他那被岁月和生活封存的深念”,这就增强灵性的回归;“原来是这‘一抖水,击碎了他‘君子远庖厨的籍口”,这便引入家庭妇女工作的重要性甚至现代男女的再次平等之争中。总之,只要合情合理,真实与否就无需考证,关键在于取舍实现更加有利和有力的阐述。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老师谈其母亲论写作:“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鲁迅)的书: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都能写出来,我就是识字少,那有什么,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很容易。”作家们可以去停下来评味日常,但快节奏的学习已至于学生们太难去评呷生活,难得去定格一个普通画面探究里面的情绪,也就更难以在50分钟内着手一篇书写规范、结构合理还立意新颖、富含情感的文章。这更需要为师者去大胆激活他们心,让学生“活心”,更加快速疏通写作准备期障碍的心结。

陈清,江苏淮阴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饺子文章
幸运饺子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