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议论文写作的“根”与“魂”
2018-08-24陈德云
对于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可能是一道最难逾越的“坎”,同样,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是难以言说的“痛”。确实,就中学生的阅历思维和表达兴趣而言,以精辟深刻见长的议论文写作,根本就不是中学生可以轻易成功攀越的山坡。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议论文写作的“根”与“魂”,也就是在中学这个年龄段,议论文究竟写什么,该怎么去合理表达。个人感觉,应该把握“三不如”,来引导学生找准议论文写作的要旨。
一、给模式不如给逻辑
不少语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学生初涉议论文写作的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摆脱记叙文写作的叙述模式,倾向于将总结好的一些通用的议论文写作模式,类似于“论点+论据+论证”的语段式,并要求学生去模仿、去套,以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学生只是学会了机械的模式,却根本不知道灵活运用,表现在写作中,文字表达死板,思想浅薄凡俗,读起来如同嚼蜡。
说白了,议论文写作本身就是模式,而是一种语言逻辑。如果说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叙述来传情达意,那么议论文主要是通过论证来传递观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为了感动人或者说服人的一种逻辑。帮助学生去思考并把握这种逻辑,才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如笔者就以“让匠人精神回归”为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中的逻辑,而不是要求学生去套那些现成的模式。在议论中,我与学习逐个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应该有哪些表现?就你所知的,你的身边或者你阅读到的素材中,有哪些关于匠人精神的故事?当今时代,为什么有人坚持匠人精神,有人选择放弃?就现实看来,坚守或者放弃匠人精神的理由,你认为有哪些?就长远看来,你认为匠人精神有无必要坚持,有无改进的需要,说说你的理由。等等。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讨论,所谓的写作模式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了一个议论的逻辑。
二、给素材不如给方向
中学生因为阅历的缘故,往往关注较多的是身边的事情,特别是在“三点一线”的学习状态下,更是孤陋寡闻、思考惰性。这也就导致他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会出现写作素材雷同、重复、陈旧的情况,即使如此,更令人遗憾的是,素材运用非常单调,不少学生是照搬照抄,颇有一种“字数不够素材凑”的情况。其实,换个思维看,学生掌握的素材确实不多,但也不至于少到无话可说;学生确实不善于思考,但更多苦于思考无方。
在笔者看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检索和运用素材的方向。同样的素材,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其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以“台湾的鼎泰丰小笼包力压上海小笼包发源地福源馆,成为‘全球第一包”这一素材为例,如果只是單纯给学生这一素材,那么不少学生运用的方式是固化的。笔者在教学中,则鼓励他们分别代入鼎泰丰老板、福源馆老板、美食家、消费者、文化遗产保护者等不同对象,从各自的方向出发思考,立马就发现这个素材在不同人的眼中,其实是可以表达不同内涵的,绝非表面看来那么清晰和简单。
三、给观点不如给角度
在不少语文教师看来,好的议论文首先观点要深刻,也就是中心论点要精辟,要发人深省。于是在每次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都不吝于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帮助学生分析素材、提炼观点,甚至怂恿学生逆向思考、作翻案文章等等,试图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个个都能语出惊人、以小见大、主旨深化。实际上,就中学生的阅历程度、思维习惯和感知特点而言,甚少具备那种“一叶知秋”的能力,更多还需确立好符合自身水平的写作角度。就像你不可能要求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六国论”观点都能同样深刻,议论都能同样出新,即使三个人都是大家。
应该说,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与其知识水平相应的,我们可以引导其随阅历增长、写作渐多而提升,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就“让匠人精神回归”这一主题,观点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就是“回归”,但角度可以多样。简单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从商品的质量等角度,来发现“匠人精神”的可贵之处;稍深一点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匠人精神”所代笔的品质对于社会诚信文化的意义;再深刻一点的角度,可以帮助学生理顺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冲突;等等。不同的角度,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认知。帮助学生提升到相应的认知水平,才是语文教师议论文写作教学最应该做的事情。
陈德云,河北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