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
2018-08-24汤红星
汤红星
一、当前国有企业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滞后,对舆论引导工作重视不够。有的企业在推进自身改革、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工作是地方党委政府或只是企业宣传部门一家的事情,没有将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或整体系统性工作中;有的虽然认识到舆论引导在提升企业形象、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的作用,但更多的侧重于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产生负面舆情时则采取沉默甚至躲避的方式;有的在实施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等日常工作中,缺乏风险预警、危机公关意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破坏投资环境等的负面舆情,不能甚至不会进行舆论引导,在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引导方法老套,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作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随着媒体融合,使舆论环境变化加快加深,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企业还没有适应新形势下舆论格局带来的变化,习惯于用传统媒体配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对新媒体、自媒体等快速发展给舆论引导带来的困难认识不足;有的虽然已经认识到其重要作用,但在宣传思路、作品内容上还停留在播报企业动态、发布在关注到舆情信息的同时,有的企业不能根据事情的发展,准确把握引导口径、时机和节奏,使舆论引导效果打了折扣;有的对社会、职工的关注点和心理缺乏深入研究,在引导过程中不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善于利用各种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手段,缺少个性特色,套话空话较多,说教痕迹明显;有的还没有意识到每信息等单一形式上,使得宣传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在新媒体宣传中,为了达到所谓宣传“效果”,采取表演、作秀甚至造假等方式,出现过度赞誉的现象,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引导艺术欠佳,舆论引导实效有待提高。许多事件在被媒体报道炒热之前,通常在网络互动平台或互动栏目里有反映,一次企业的营销宣传、事迹宣传、成果宣传,都是舆论引导的过程,不能通过这些日常的工作宣传形成引导强势;有的虽然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引导,但热衷于自我展示、自我表扬、孤芳自赏,缺乏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更谈不上引导效果;有的搞“一锤子买卖”,费尽气力却留不下印象,不能形成持续性引导。
(四)人员素质不高,舆论引导能力较低。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政治敏感性强、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工作队伍,宣传部门和宣传人员应成为工作主体。有的企业舆论引导的专职人员较少,靠兼职人员开展工作,引导力量比较薄弱;有的虽然重视新媒体工作,运用新媒体开展引导,且人员普遍年轻化,懂互联网专业,有工作激情,善于展现个性,但缺乏应急经验和研判能力;有的经验丰富,有一定研判能力,但学历普遍偏低,对新媒体应用缺乏深入掌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网络、媒体新知识存在着不愿学、学不进等现象,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与媒体沟通不畅,深度合作关系有待增强。新闻媒体是架起企业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但有的企业不够重视与媒体打交道,有事时联系一下,无事“不登三宝殿”;有的遇到突发事件才想起媒体,临时“抱佛脚”,而有的则惧怕媒体,刻意回避媒体,甚至将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当前,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如何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利用媒体发出自己的正面声音,引导社会舆论走势方向,使舆论朝着正面的、利我的方向发展,是需要深度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对策思考
按照习近平同志“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的要求,国有企业加强舆论引导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求“时”,把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所谓“时”,可理解为时间、时机、节奏。对于舆论引导而言,就是要把握住引导的最佳时机,控制好引导的节奏,与社会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做到既不滞后也不超前,审时度势、因势而为,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样就准确把住了主动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善于多侧面多角度研判分析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争分夺秒抢占“黄金第一时间”,把握舆论制高点,避免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澄清事实,而造成真相的缺席,权威的失语,甚至于谣言的泛滥,陷于被动境地。要遵循“态度诚恳”原则,实事求是对待舆情事实,坦诚面对社会公众,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处置,这会直接关系到未来舆情走向。要保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知情权,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利用各种平台渠道,迅速向外界发布事态现状,滚动发布事态最新进展,最大限度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谅解。在发布信息时,口径要权威、全面、客观、一致,要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发言人进行发布,避免因多点发声而造成信息相互矛盾引发次生舆情。
(二)讲“度”,把准舆论引导的时机尺度。所谓“度”,可理解为程度、力度、掌控度。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态度,也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导舆论。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贵在把握住“度”,不仅要掌握好分寸感,讲求适时适度,还要实施好掌控度,控制住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引导社会和媒体舆论趋势向“利我”发展。首先,需要提高对舆情的研判能力,注意不要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不要把个性问题说成整体问题,不要把局部问题说成全局问题,就事论事,既不刻意回避问题,也不盲目扩大问题;既正面回应社会质疑,也要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其次,要坚持“理性、客观”的舆论引导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应对措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引导社会和媒体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制定措施时,要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具体说、哪些概括说;对谁说、谁来说等关键问题都要把握有度。
(三)重“效”,把握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所谓“效”,可理解为应对效果、传播效果、影响效果。进行舆论引导最终要看效果,一方面要尊重社会和媒体的参与权、知情权、关切权,积极主动地回应,另一方面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社会和媒体正确认识和了解事件真相,客观引导舆论。要想取得最佳引导效果,必须树立健康端正的引导思维,“封、堵、躲、压、瞒”的传统思维,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封闭、僵化、低级的手段,面对影响面大、触及企业核心利益或者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舆情事件,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回应,变“封堵”为“疏导”,变“应对”为“面对”,变“被动”为“主动”,敢说话、会说话、说有用的话,回应质疑,消除疑虑,彰显诚意。要想取得最佳引导效果,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拉近与社会公众的心理距离,以最快速度了解到事实真相、相信事实真相,从内在情感上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取得最佳引导效果,基础管理不可忽视。要大力构筑国有企业网络舆情预防管控体系,建立舆情收集、报告等制度,第一时间获知舆情;要提高舆情意识,在研究决定各项工作中要科学分析舆情项点,研判预警舆情趋势,提出舆情应对策略,增强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在日常的网络宣传中,应当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通过他们发表积极、客观、全面的言论,更容易让网民信服,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