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市振兴发展京剧事业情况调查

2018-08-24张炜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京剧团烟台剧目

张炜

我国京剧发展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乾隆80寿诞(1790年)进京献艺的徽戏,后与汉剧、昆曲、弋阳腔等诸多剧种融合演变,于1840~1850年间形成了这一新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国剧”“国粹”,是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然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剧种,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其昔日繁荣景象。作为京剧之乡的烟台,京剧也面临着门庭冷落和市场低迷的困扰。如何让京剧走出困境、重放光彩,成为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京剧码头之今昔

京剧传入烟台早、群众基础好,从传入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使烟台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为名扬四方的京剧之乡。

1852年,烟台莱阳后照旺庄人王鸿奎从北京请来师傅办起了烟台第一个京戏班,京剧从此传入烟台并遍播胶东大地,是北京向外传播的第三站(稍晚于天津和保定)。1861年烟台开埠后,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给全国各地京剧人士提供了认识烟台、接触和了解烟台京剧的便利条件,每年来烟演出的剧团有四五十个,京剧名流、艺人达三四百人,包括谭鑫培、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马连良、梅兰芳、张君秋等。烟台也因此成为京剧名角、名票友荟萃之地。烟台人听戏、学戏、演戏蔚然成风,海阳、莱阳、掖县、荣成、牟平、蓬莱等县均组织起比较有名气的子弟班、戏班,每年进入冬闲季节,他们便开始排戏,丝竹悠扬、雅韵满村。逢年过节,几乎村村舞榭歌台,锣鼓铿锵。涌现出以丹桂、天仙、瀛洲为代表的有名气的戏院,以梨园公会、庆泉堂、业余国剧研究社、张裕同乐社、进德国剧研究社为代表的有影响的票房(京剧业余组织)。其中,烟台梨园公会是京剧一代宗师周信芳来烟演出时发起建立的我市第一个民间戏剧行业组织。市民对京戏的欣赏力甚高,全国名角大都来烟拜“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市京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专业京剧团相继成立,舞台剧目异彩纷呈,演艺市场繁荣兴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烟台地区京剧团成立以来(后改为烟台市京剧团),无论在剧目创作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近40年来,创作和排演各种题材大小剧目100多出,推出了《八仙过海》《孙悟空大闹天宫》《巍巍功德楼》《牡丹魂》《木兰归》等一大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不少新创作剧目屡获大奖。《木兰归》荣获山东省宣传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甲午恨》被列为国家重点剧目并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提名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特别奖和全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以董翠娜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功底厚实、表演技艺精湛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中青年骨干演员脱颖而出。30多名演员在国家、省级等各类比赛中获奖。董翠娜荣获第16届中国戏曲领域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烟台京剧团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青年京剧团,多次代表国家赴东欧、西欧、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均获得圆满成功,对弘扬烟台京剧艺术、促进我市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文化多元化给人们审美眼光、娱乐休闲方式带来的各种改变,京剧昔日风光与辉煌已不复存在。加之近年来实施改制的院团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尚未完全得到理顺,京剧演出市场一直在低谷徘徊。从我市目前现有的四家京剧团来看,无论是改制为企业的莱州市京剧团和海阳市京剧团,还是仍保留事业单位的烟台市京剧团和莱阳市京剧团,都普遍存在票房稀少、市场低迷、经营维艰、事业发展后继乏人等问题,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以烟台市京剧团为例,每年平均演出六、七十场次,每场演出财政补贴平均不足2000元,收入只有十几万元。扣除员工工资和演出成本外,基本无结余。由于经费不足,剧院在创作排演新剧目、购置设备、引进和培训人才等方面均无力投入,甚至要经常借用服装道具排演剧目,让京剧爱好者无不遗憾,也让作为京剧之乡的烟台人颇感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影响。主要是受利益驱动,较多的文化资源和人才流向制作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娱乐文化、影视文化等领域,致使京剧等传统戏曲资源生产要素匮乏、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近些年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和文化的多元化、商业化快速发展,对京剧这种高雅戏曲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人才匮乏。主要表现为剧团引不进人才、养不起人才、留不住人才。目前市县两级各个剧团在剧本创作、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人才均严重缺乏,艺术断层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京剧团应具备的“四梁四柱”都不能保障。有的剧团演员队伍逐年“缩水”,“生旦净末丑”有的行当干脆缺档,导致大量剧目特别是大型传统戏不能排演。

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在表演内容上,缺乏贴紧时代、贴紧社会,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能够震撼人心、引发社会共鸣的精品力作;在戏曲表演形式上,我市近些年创作演出的京剧曲目,大都仍沿袭传统表演风格,多年没有新变化,缺乏创新。

四是受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目前京剧爱好者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代年轻人从小缺乏京剧艺术环境氛围熏陶,接触更多的是西洋乐器、通俗歌曲、流行音乐,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倍受冷落乃至被边缘化。

永恒的艺术价值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历代京剧艺术家不懈追求与努力的结果,是千千万万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10年11月,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京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也给京剧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振兴京剧事业,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烟台城市文化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增添城市魅力之需要。文化艺术是一个城市厚重而高雅的文明气质所在,也是最大魅力所在。烟台京剧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深厚历史积淀和资源优势,弘扬京剧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增添烟台城市文化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弘扬主旋律之需要。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高台教化”的功能。京剧是“以歌舞讲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歌舞,来叙说历史故事,在给人以精神享受同时,起到感染人和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战争年代,我市创作出许多反映战争形势和民族精神的爱国剧目,对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正气、增强全民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很多重大典庆场合、教育活动、政治活动等中,京剧仍然作为展现烟台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经典剧目被推上舞台,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烟台市京剧团2015年排演的大型现代京剧《烟台解放》,成功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是全省七个入选剧目中唯一的京剧,2017年入选国家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莱阳市京剧团2014年排演的《党员登记表》成功入选“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2016年创作的剧目《寸草心》,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县市级剧团入围全省8部作品之一。莱州市京剧团积极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2015年辅导的《四知太守》在全国中小学艺术会演中获得戏剧组一等奖,2016年辅导的《将相和》在山东省中小学艺术会演中获得戏剧组一等奖。

三是文化创新发展之需要。多元的文化艺术的产生离不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元素,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根基。当代很多流行音乐,不管是通俗音乐、影视音乐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都是在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基础上产生的。以京剧为典型代表的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无疑是现代和未来艺术创作、创新和发展繁荣的重要源泉与根基。

四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之需要。丰富多样的物种,形成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貌。同样,只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才能产生五彩缤纷的精神生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保护好传统文化艺术是保持、延续和繁衍“文化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际社会十分重视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大多数国家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同生物物种保护一样的高度来对待。近些年来,我国对民族的、民间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非常重视。2009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发展京剧事业,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举措。

精心浇灌京剧艺术之花

要让京剧艺术之花焕发生机、绽放光彩,离不开政府重视和政策扶持,从政策、人才、市场、环境及院团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精心浇灌京剧这朵艺术奇葩,使京剧成为烟台市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品牌标志,成为魅力烟台的一张亮丽明片。

1.加大政策扶持。重点在优秀人才引进、精品剧目打造、公益性演出等方面加大资金补助(贴)。坚持政府购买服务或按场次补贴等方式支持京剧公益性演出。同时,提高演出补贴标准,确保京剧院团基本的收支平衡。

2.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和加强对京剧创作、导演、表演、推广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引进人才在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解决后顾之忧。对特别优秀的戏曲专业人才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提高其待遇水平。采取选拔优秀演员赴国家艺术名校和高层次京剧艺术研究机构学习培训、聘请名家来烟传经授艺、委托专业艺术院校定向培养人才、定期举办“烟台京剧码头”全国名团名剧名家展演和全国京剧票友大赛等办法,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在本地艺术院校中设置京剧及相关专业、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年轻人从小就接触、认识和喜爱京剧,有更多机会欣赏、了解和熟悉京剧,培养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3.加强事业创新。要激活京剧市场,必须让年轻观众接纳和喜爱京剧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京剧艺术创新。五六十年代国家推出的现代京剧,较传统京剧相比,在人物服饰、表演形式、舞台设计、配乐伴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代和未来京剧的发展,也必须走创新之路,尤其是实力较薄弱的基层院团,不必追求排演大戏,可精心编排人物少、故事短的折子戏、独幕戏。甚至可就某一唱段进行精心包装演绎。被称为曲艺界当家花旦、中国新京剧倡导者的储兰兰,将传统戏曲和现代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用现代舞美、灯光、形象设计、音像效果等打造京剧舞台、京剧市场。她用全新的形式包装演绎的《新贵妃醉酒》《昭君出塞》《四美图》等,短小精美、华丽典雅、别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好评。这种艺术创新理念和表演风格,特别是善于与年轻观众当代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欣赏京剧的兴趣,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开拓演艺市场。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开拓京剧演艺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事业发展与产业经营两条腿走路,让京剧艺术家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京剧艺术研究和发展,让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剧院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业务。抓好剧院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实行聘用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演职人员积极性。坚持“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思路,面向企业和社会推介京剧演出项目,让企业买断冠名权,既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又解决了院团收入问题,同时让广大群众受益。实施品牌运作,注重“引进来”,多邀请名家名角来烟专场演出或与本地演员共同排演剧目,增强市场效应;积极“走出去”,包括多组团到国内外其他城市演出,到广大农村和基层演出,特别是组织市京剧院搭乘“保利院线”赴外进行交流演出,通过广泛密集的演出活动,开拓市场、磨练人才,提升水平。

5.建设繁荣载体。烟台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京剧码头、京剧之乡,现存丹桂戏院(后来的胜利剧场)、天仙茶园(艺都影剧院)、百年票房(庆春堂)、广东街等诸多京剧文化遗址。虽然这些地方如今大都变成各类经营场所,但毗邻烟台大剧院、艺术馆、博物馆、烟台山、张裕博物馆、振华购物中心等文化中心、旅游景区和商业繁华地带,并且这些景点和场所分布相对集中,这是宣传烟台、传播烟台京剧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条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可将那些在京剧文化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经营场所、店铺统一收回,挂牌保护起来,并通过修复再造,进行京剧文化“基因重置”“设施重塑”,重新赋予其京剧历史文化内容。同时,文化、规划、住建、旅游等部门要联合起来,结合对所城里、朝阳街、烟台山等传统文化街区、景点的保护和修缮,加强对中心城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一条烟台京剧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对于从事京剧衍生品创意开发、京剧动漫开发、京剧婚纱影楼、京剧传习体验等京剧文化传播项目,根据规模效益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促进全市京剧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6.打造名牌院团。名牌院团的打造,离不开名角和精品两大要素。一方面,要善于“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舍得下本钱聘请省和国家级京剧编导、演艺等方面大腕,帮助策划排演京剧大戏、经典剧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京剧老艺术家的作用,通过“老带新”、特聘顾问等模式,努力培养新一代京剧名角名家,依托名角和精品力作,打造名牌京剧院团,提升烟台沿海开放城市的层次与品位。

猜你喜欢

京剧团烟台剧目
舞台剧目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