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生“表达与交流”实践中的“学了不想用”
2018-08-23任宗吴为中
任宗 吴为中
摘 要:“学了不想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并理解了“表达与交流”的相关知识后,能够在课堂、考试与生活中恰当使用了,但是在自己个人的可以随心的生活领域内拒绝使用学习所得的“表达与交流”知识,具体表现为“羞怯型不想用”和“求易型不想用”。前者是因为时空距离较远造成的,后者则是由求易的定勢造成的。面对这样一个状况,本校课程的建设凸显了其价值。
关键词:表达与交流;学了不想用;本校课程
“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一直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如2016年的课改,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早在2011年的课改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明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因为“羞怯”与“求易”的心理习惯,导致出现了“学了不想用”的现象。
一、 “学了不想用”的内涵
“学了不想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并理解了“表达与交流”的相关知识后,能够在课堂、考试与生活中恰当使用了,但是却只仅仅是在课堂与考试或者表演的过程中使用,在生活实践中,尤其是自己个人的可以随心的生活领域内拒绝使用学习所得的“表达与交流”知识。
二、 基本表现与原因
根据学生拒绝使用的心理机制,可以将“学了不想用”这一基本表现划分为“羞怯型不想用”和“求易型不想用”两种类型。
(一) “羞怯型不想用”
这里的“羞怯”指的是“认识性羞怯”,即由不正确认识引起的怕羞。“羞怯型不想用”的是在“表达与交流”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觉得严格地使用相关的知识作指导,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会别扭、不自然,甚至会感到羞涩,从而拒绝使用,时空距离较远是造成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时空距离较远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存在时空距离较远和思维时空距离较远。“存在时空距离较远”指的是学生的物质生活领域与这些高品位的言语形式的作者所处的物质生活领域时空距离较远;“思维时空距离较远”则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这些高品位言语形式的作者的思维方式的时空距离较远。
毋庸置疑,语文教材上这些高品位的言语形式与学生生活的领域有着较远的时空距离,尤其是与学生个人随心的生活领域。因为学生与那些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即使生活的时代相同,因二者的遭遇与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一致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学生于课堂上学习所得的关于“表达与交流”的知识,都难以在学生的个人随心的生活实践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二) “求易型不想用”
“求易型不想用”指的是学生觉得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相关的知识作指导会很麻烦,所以拒绝使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表达的时候追求简约的心理与习惯。
在“表达与交流”的时候,人们总是追求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意思,在这一现象中的“简短的语言”指的是由人的语音器官综合协调所发出的声音,是作为结果的形式呈现的,在这一结果呈现之前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即内部语言的生成与组织,但是内部语言外显时还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人们在“表达与交流”时追求“简约”,过分强调结果在形式上的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这种暗示就会形成习惯,最终影响人在“表达与交流”的学习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换言之,这种追求“简约”的心理转变为“习惯”,便会演变为“追求简约”的思维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便会轻视“表达与交流”的知识,更会在实践中拒绝使用这类知识,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这种弊病会越来越明显,最终呈现的就是“表达与交流”上的“学了不想用”。
学生将课堂、考试以及表演的领域与个人的随心生活的领域割裂开了,认为二者是不具有共性的领域,所以拒绝同步运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习所得的“表达与交流”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尤其是与个人的随心生活领域之间时空距离较远和追求简约的心理与习惯。概言之,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学”与“用”的分离,进一步也导致了“所学”失去了其应有价值,最终被束之高阁。
三、 思考与启示
李臣之教授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本校课程”的概念,指的是强调具体化,注重实践,追求情境化、特殊化,将一般的课程规定层层具体化,具体体现国家精神与地方课程要求,最终化为学校层面具体的课程产品,并置身于师生教与学互动的第一现场,体现出学校有效处理国家、地方课程决策的一种积极态度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学校对学校以外各层级课程要求的执行、调适与创生。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鉴于学生在获得“表达与交流”的知识后拒绝使用的现象,教师应当注重本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针对学生“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学了不想用”的现象,本校课程的开发应当秉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当然,这里的“生活”在时间这一维度上可以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也就是此类语文本校课程的开发要指向过去的不足,当前的不知以及未来要达到的水平;同时,在空间这一维度上,本校课程要指向个人随心的生活领域、个人存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领域和个人存在的“大社会”与“大世界”领域。当然这两个维度都应围绕规避学生的“羞怯”与“求易”这一主要线索。
参考文献:
[1]ISBN 978-7-107-31862-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2]ISBN 978-7-303-13317-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3]李臣之.从“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J].教育科学论坛,2012(8).
作者简介:任宗,安徽省六安市,三觉镇六冲小学;
吴为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