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2018-08-23朱影王婧

山东医药 2018年30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朱影,王婧

(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阜阳236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出生后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可引发肺炎,加重病情的发展,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1,2]。研究表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进而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率。常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其为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后可直接作用于肺泡表面,减少对肺功能的损害,治疗疗效显著[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常规治疗剂量为100 mg,但对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剂量尚无明确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7年3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61例,男89例、女72例,胎龄(35.2±0.50)周,出生体质量(1.30~2.60)kg。入选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Hg],X线检查示肺部毛玻璃样改变或支气管充气症,无其他肺部严重疾病);胎龄<37周;无气胸疾病。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异常;对药物不耐受;畸形儿;由羊水或胎粪吸入引起的呼吸窘迫;由肺炎引起的呼吸窘迫。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对照组79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阜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持续正压通气改善肺循环、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CO2排出、补充电解质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如并发呼吸衰竭,则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尔苏(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气管插管后,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固尔苏,于患儿的平卧位、左右侧卧位沿管缓慢滴入药液,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100 mg/(kg·次)、观察组采用高剂量200 mg/(kg·次),滴入过程中采用复苏气囊保持正压通气,治疗后6 h翻身轻拍患儿背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用药后72 h进行评价,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明显好转,PaO2为70~90 mmHg、PaCO2为35~45 mmHg,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为有效[6];临床症状、体征、病灶无变化为无效。②治疗时间相关指标:包括用氧时间、持续正压通气(CPAP)时间、住院时间。③血气指标:用药后24 h采用血气生化分析仪(南京普朗医疗公司)检测血气指标PaCO2、PaO2、pH;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患儿出生后3 d,进行颅脑B超观察有无颅内出血,X线片观察并记录气胸及肺出血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6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2%(78/82);对照组分别为52、12、15例及81.01%(64/7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时间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CPAP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时间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PaCO2、PaO2、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aCO2较治疗前降低,PaO2、pH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低于对照组,PaO2、pH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气胸4例、颅内出血9例、肺出血5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95%,对照组分别为8、12、10例及37.9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胎儿在20孕周左右会逐渐产生肺表面活性物质,通常在35周时肺才会成熟[7]。以往研究表明,早产儿在30周分娩时,由于此时肺功能还尚未发育完全,早产儿出生后6 h内极易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从而诱发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8]。该病为自限性疾病,能生存3 d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复希望较大,但大多数患儿会并发肺炎,促进病情进一步的发展[9]。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新生儿的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10]。以往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虽对疾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血气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小,治疗效果较局限,预后不佳[11]。随着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不断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代替机械通气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12]。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其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肺张力,避免肺功能顺应性和肺泡毛细血管间液失衡[13,14]。钟鑫琪等[15]报道,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提高新生儿免疫功能、保护肺细胞活性、防止肺水肿发生、缓解酸中毒与呼吸抑制的作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混合物,由猪肺的肺泡及磷脂等制备而成,能够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及分泌,可有效减轻机械通气对肺部及气道造成的损伤,具有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作用。赵冰等[16]研究表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用药前需要先注射水进行溶解,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可直接用药,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目前无特殊,但给药剂量则有差别,首次高剂量给药时,往往多数患儿只需一次给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而采用小剂量给药治疗;多数患儿需给药2次乃至3次,反而增加患儿反复给药的治疗风险及治疗费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PaCO2低于对照组,PaO2、pH值高于对照组,提示低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较小,萎陷的肺泡无法全部张开,从而使血流比例与肺泡通气出现严重失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患儿预后;而采用每次200 mg/kg治疗,可有效改善肺通气,使肺表面活性物质迅速分散至各级肺泡,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保持患儿呼吸顺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高剂量治疗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采用低剂量治疗的患儿,表明高剂量安全性更高,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高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低剂量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