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TNF-α、ET、NSE的影响研究*

2018-08-23刘益兵陈振明文培培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百会穴椎动脉颈椎病

刘益兵,白 玉,赵 祯,陈振明,文培培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病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好发于中老人群体,多以头痛、眩晕、耳鸣、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引发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以颈椎牵引、颈椎制动、药物等非手术疗法为主,但只能部分控制临床症状,且治疗疗程较长,治疗效果欠佳[2]。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包括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方式,治疗本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作用持久、无痛苦等优势,认为本病多属气滞血瘀之证,施以调理气机、活血化瘀之治法,疗效确切[3]。本研究观察了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X线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诊治的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31~70岁,平均(56.52±8.16)岁;病程0.5~5年,平均(2.14±0.35)年。研究组56例,男性27例,女性29例;年龄32~69岁,平均(55.87±8.03)岁;病程0.5~5年,平均(2.20±0.38)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相关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学》中肾阳不足、气血不足证诊断标准[5]。肾阳不足证:主症为眩晕而见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性欲减退;次症见发枯齿摇,动则气促,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苔白,且脉沉迟,尺无力。气血不足证:主症为眩晕动则加剧,头痛,颈项胀痛沉重,劳累即发;次症见气短,心悸,耳鸣,夜尿频,舌质淡、舌苔白,且脉沉细弱。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颈椎X线、B超等检查确诊;病程≤5年;年龄30~70岁;意识清醒,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意见;近4周内未接受过中药汤剂、针灸、理疗、牵引或手法按摩等治疗;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排除急性椎间盘突出者;颈椎位置有创伤、感染、结核、肿瘤、椎旁骨桥、融合椎、严重骨质疏松及外科手术或微创治疗史者;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肾等原发性疾病;合并神经根型或脊髓型有明显手术适应症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眩晕伴高血压、梅尼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更年期综合征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调气活血法[6]治疗,处方:葛根20 g,茯苓、当归、熟地各15 g,桃仁、川芎、赤芍各12 g,红花、柴胡各10 g,川牛膝、枳实、桔梗各6 g,上述处方,每天1剂,常规水煎过滤,取汁400 mL左右,每天2次,早晚分服各200 mL,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两个疗程。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百会穴治疗,选取百会穴以及病变椎体相应的风池穴、夹脊穴,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百会穴选用0.25 mm×25 mm毫针,直刺约7.5 mm,捻转得气后,将长度1.5 cm左右艾条加在针柄上,并从近端燃烧到远端,连灸2壮;风池穴需朝鼻尖方向针刺12.5~20 mm左右深度;夹脊穴行常规针刺;风池、夹脊二穴均以局部出现酸、胀、麻感为得气,每天1次,每周5次,中间休息2天,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②两组治疗前后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通过电子计算机图象数字处理系统记录X线指标,包括椎体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其中椎体屈伸活动范围:经C7椎体后缘和C2齿突后缘各作一直线,两线相交的角,即为最大屈位和伸位角度之和;颈椎弧度:测量由C7椎体后下缘到C2齿突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椎体水平位移:被测椎体后缘和其下一椎体的相对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于相邻两椎体的下缘处分别画线,两线相交所成角。③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应用RH-32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仪进行检测,患者取卧位,通过颞窗、枕窗分别探测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记录其平均峰流速(Vm)。④两组治疗前后清起空腹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4℃条件下静置10 min,以速度3 000转/min离心10 min,收集上层血清样本,保存于-20℃冰箱中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NF-α和NSE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T水平。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7],痊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候评分降低≥95%;显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症候评分降低≥70%、<95%;有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中医症候评分降低≥30%、<70%;无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症候评分降低<3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比例之和。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7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X线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和颈椎弧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和颈椎弧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在改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X线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LVA、RVA和BA的V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和BA的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在增强LVA、RVA和BA的Vm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2.4 两组血清TNF-α、ET、NSE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ET、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ET、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在降低血清TNF-α、ET、NSE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X线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ET、NSE水平比较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多与颈椎活动过度、机械性、血管性和神经性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是颈椎骨质增生、劳损等致使椎体动脉受到压迫,导致椎动脉狭窄或使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受到压迫,造成椎动脉管壁扭曲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一系列症状[8]。X线是反映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临床常用影像学指标,其正侧位X线片不仅能判断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出现变化,还能观察到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或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体的水平和角度位移等[9]。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普遍存在着血流动力学异常,当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程度超出机体代偿能力时,会进一步引起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失常,参与本病发生发展过程[10]。TNF-α不仅是机体炎症的重要标志物,也是血管收缩肽,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处于颅脑缺血状态,致使TNF-α基因表达增强,其血清水平明显升高,能引起机体内皮细胞损伤,并加速神经元缺血坏死[11]。ET是血管内皮分泌的活性多肽,能发挥出显著收缩血管作用,机体内皮细胞损伤能造成血清ET含量增加,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管痉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生物学指标[12]。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缺血性脑损伤,进而破坏神经元细胞膜完整性,大量NSE通过受损神经元细胞由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或体循环,提高血清NSE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的敏感性标志物[13]。

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痹症”等范畴,《沈氏尊生书》载:“气运于血,血随气以周流”,《仁斋直指方论》提及:“瘀滞不行,则生眩晕”,指出气滞、血瘀与眩晕发生密切相关。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肾,多因机体肾阳不足,易使颈部受风、寒、湿邪侵袭,造成气机紊乱,无力推动血行,气血循环受阻,出现气血不足,致使不通则痛,引发诸症,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补肾升阳、调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14]。本研究所用调气活血法出自《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方中葛根解肌止痛、生津舒筋,茯苓健脾利水,当归活血止痛、补血调经,熟地填精益髓、补血养阴,桃仁活血祛瘀、止咳平喘,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升阳举陷,川牛膝活血补肾,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诸药合用,共奏调理气机、活血化瘀之功效[1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不仅具有解热、镇痛、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还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16];当归、川芎中有效活性成分均能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利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升高,减轻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发挥出良好的抗血栓作用[17]。

本研究在调气活血法基础上加用温针百会穴,以增强疗效,百会穴是诸阳之会,灸之能回阳固脱、行气活络、开窍醒脑及镇惊熄风,百会穴居巅顶正中,穴性属阳,阳中寓阴,是督脉经穴,而督脉循行于脊里,脊髓与脑密切相关。温针百会穴不仅能通达阴阳脉络,使周身经穴连贯,还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量,是治疗眩晕的要穴[18]。风池穴是阳维脉与手足少阳经脉的交会穴,能平肝熄风,并促使气血上注于脑,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处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刺激颈部夹脊穴能起到通调督脉、舒筋活血、醒脑开窍、补髓益脑的功效[19]。现代研究表明,风池穴深层存在椎动脉,针刺此穴位能明显扩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毛细血管网,进而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增加动脉血流量[20];夹脊穴深层则有脊神经及其对应的动静脉丛,刺激此穴位能促进椎旁软组织的节律性收缩,调节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调整椎间结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同时缓解颈部肌肉张力,有效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失衡,加强镇静止痛作用[2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和颈椎弧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LVA、RVA和BA的V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TNF-α、ET、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X线指标,增强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清TNF-α、ET、NSE水平。

猜你喜欢

百会穴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