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郄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8-08-23侯建强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委中腰椎间盘腰椎

侯建强

(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加之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纤维环撕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等继而引发的以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及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腰腿痛疾患。随着目前电脑普及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长期久坐,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好发于青壮年男性[1]。临床非手术疗法多见于电针、毫针、温针灸、穴位注射和推拿等,其中针刺以其便捷、有效、安全等优势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2],郄穴是四肢部经气深聚之处,通常取该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变,尤其对痛证具有显著疗效[3],但目前有关其在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刺郄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西医诊断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4],中医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并辨证为血瘀型者;年龄20~60岁;发病不超过1周者。排除标准:合并椎体转移瘤、腰椎结核及椎管狭窄症者;具有明显手术指征者;局部皮肤破损或有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6.25±6.89)岁;平均病程(5.02±1.73)天。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44.51±7.36)岁;平均病程(5.37±1.94)天。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针刺郄穴为主治疗,取穴外丘、委中、侠溪、L4~S1夹脊穴。针刺L4~S1夹脊穴1.5~2.5寸(约50~85 mm),点刺侠溪穴放血3~5滴;之后以1~2寸毫针针刺外丘、委中、侠溪等穴,得气后行导气法1~2 min,加电针,疏密波,10~20次/min,强度据患者实际情况,可耐受为宜,15 min后改用密波,80~100次/min,针刺5 min,然后15 min后出针;以委中穴刺络拔罐,不留罐;仅于治疗前3次刺络拔罐侠溪穴点刺放血。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取俯卧位,针刺处常规消毒,委中穴刺络拔罐,深刺环跳穴,常规针刺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阳陵泉、膈俞等,以毫针快速进针,予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加电针治疗(同观察组),出针后以委中穴刺络拔罐。

两组治疗均1次/天,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5]:显效:无疼痛,腰部功能正常,活动时无异常体征,可正常生活、工作;有效:疼痛减轻,腰部功能基本恢复,活动时偶有不适;无效:疼痛、腰部症状、及功能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分别于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6]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表[7]从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临床体征、膀胱功能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满分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良好。③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分为2份,1份以3 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6(IL-1β、IL-6)水平;另一份则以LBY-N6B全功能自动血流变仪检测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同时以Wuntrobe法检测红细胞比积及血沉方程K值。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较对照组的70%显著升高(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1);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观察组全血高/低切黏度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血流变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的“痹症”“腰腿痛”“腰痛”“痿证”和“腰尻痛”等范畴,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早在《素问·痹论》中记载:“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丹溪心法·腰痛》谓:“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腰痛多因外邪侵袭、跌扑损伤、内伤等所致,其中外感多为风、寒、湿、热诸邪阻滞经络;外伤尤跌扑损伤则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内伤多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腰府经筋失养等,故其中医辨证多为气滞血瘀证,治宜通络活血、益肾壮腰、行气止痛,且针刺为首选。

针刺可有效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消除患处炎性水肿,其镇痛作用已得到公认。常规针刺取腰部督脉穴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穴肾俞、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以祛风散寒、疏通腰部经络;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为环跳穴,针刺环跳可祛风湿、利腰腿、通经气;另取阳陵泉以疏筋通络,具有一定的通络、止痛功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8]。郄穴为各经之气深聚的部位,为特定穴,且《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阴经郄穴治血症,阳经郄穴治痛症”的基础,但目前有关郄穴的报道尚不多见[9]。本研究取足少阳胆经荥穴侠溪,郄穴外丘,另取太阳经之合穴、血之郄穴委中,点刺出血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L4~S1夹脊穴下解剖为坐骨神经之神经根,针刺亦可疏调局部经气,止痛通经[10];以上穴位施以虚补实泻手法,诸穴合用,共奏益肾壮腰、温经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之功,主治下肢痿痹、腰腿痛等痛证[11]。已有研究[12]报道,针刺郄穴联合牵引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本研究以针刺郄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5%,较对照组的70%显著升高,提示针刺郄穴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此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显著,提示针刺郄穴可更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并更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13-14]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机械压迫及炎症共同作用所致,机械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神经根缺血,产生炎性水肿,致炎因子尤其是IL-6、IL-1β水平异常升高,刺激局部致痛物质PGE2的合成与释放,可引发炎性损害及疼痛,导致关节破坏。此外,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机为瘀血痹阻静脉,血瘀是其发病之本,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血液黏、浓、稠、凝聚等异常状态[15-16]。本研究中针刺郄穴可疏泄风、寒、湿邪及瘀血,加速血流,促进微循环,恢复患处供血供氧,同时还有利于减轻甚至消除局部水肿、渗出等炎性症状,减轻患处疼痛。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观察组全血高/低切黏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郄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患者血流变,恢复患处正常血供有关。

综上,针刺郄穴可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缓解疼痛症状,并可显著调节患者血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且缺乏健康人群为对照,因此有关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委中腰椎间盘腰椎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中所取“委中下”的定位依据及优势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基于“腰背委中求”理论浅谈对委中穴治疗腰痛病的认识*
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钙调蛋白 信号通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