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2018-08-22胡玲

东方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胡玲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教学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更强调对他们思维、能力、素质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作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也需要因此做出调整,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培养

引言:

语文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获得语文思维将使学生获得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通过学习收获更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固有知识点的掌握和浅显的理解上。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将语文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还需首先了解语文思维的特点并掌握有效培养的方法。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

(一)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广泛性

人的思维是没有局限的,也不应受到局限。语文学科包含着工具性的内容,也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文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针对不同类别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尽情联想,联系到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多个领域,突破学科学习的局限,获得思维广度的不断延伸。

(三)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才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必备素质。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已经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体现于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以新颖化的手段开展教学,以个人的创新能力来影响、熏陶学生。其次,还应在教学中为学生布置创新化的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了《短新闻两篇》后,学生都掌握了短消息以及新闻报道的文体。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去多看新闻联播,掌握新闻报道的要素。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热点,以及科技的进展,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中的所见所闻,口头新闻联播。或者是根据社会重点事迹,写下个人的感受等[2]。使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全面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立足于社会的发展,获得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辩证思维

发散和辩证思维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思考问题,找到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这一能力的获得对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学习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辩证思维全面应用在平时的写作和交流当中。

例如:在李白的《蜀道难》《师说》《赤壁赋》《离骚》讲解中,都有很多通假字,很多深奥拗口的生僻句子,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做到感情充沛地认真带读,把握好节奏和语感,做好详细讲解,如有学生不懂,再进行个别指导。将自己的语文思维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活跃的环境中提高语文思维。再如,在学习《雷雨》《孔雀东南飞》等话剧体裁的文章后,让学生自主准备演出工具,分组准备台词,根据课本內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进行话剧表演。在进行多种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各科目的知识。因为语文和地理、历史、政治等文科知识都是相互贯通的,只有做到不偏科,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习语文需要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内涵深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感悟,浅显的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必须以较强的探究思维来掌握文章的深意,方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若是想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文本,就更离不开文本所创作的意境。意境需要学生的想象。作为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切入点要找好,变“教师问学生”为“学生向教师质疑”。如在《天净沙 秋思》当中提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这些事物无不反映着创作者的悲凉与落寞,学生在这种意境中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质疑。学生在积极探讨中体会作者的落寞与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探索性思维使学生对诗意理解更加的透彻。

(四)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肤浅只会让学生逞一时之快,过后便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达不到知识的积累,也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轻易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3]。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次,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单纯的提高考试分数,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的学习、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的目的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失去了方向,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正确前进。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没有思维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学习书本上生硬的知识,是无法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的,而如果在思维能力上获得了发展,掌握了语文的精髓,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考试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陈恒.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J].学周刊,2016(24).

[2]朱玉华.对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3]殷育青.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25).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