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8-22徐学林
摘要: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教育要服务社会,要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理论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素质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还需花较大的费用培训才能使学生适应本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引导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探讨机械示范性专业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技术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以前苏联国家专业培养计划为标准。改革开放后,本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当前国家工程院院长周济教授就是主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周济教授对我国制造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数控技术做了非常大的的贡献。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也对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起到很好的完善、优化作用。新材料的出现、新制造技术的出现离不开机械专业高端人才的努力付出,但我们不能要求中国所有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搞技术研究,这显得没有必要也不合常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人员,企业不需要他们具备很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他们从学校出去后能直接动手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解决生产一线的具体问题,企业不需再为此而付出高额的培训成本费用。在此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一、建设目标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实施进程推进、监督检查指导、政策机制调控的管理,大幅度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大批素质优良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以当前比较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引领专业建设的核心能力培养总体要求。在课程体系中,重点建设制造技术基础、逆向工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等课程作为“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撑;以微机原理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机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作为“机器人技术”的支撑。毕业生在进入最后一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可设置“工业设备及其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两个专业特色发展方向,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专业特色方向。专业教师从“工业设备及其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技术”项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企业案例出发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技能水平,强化系统知识结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达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从强化专业特色、资源整合两个方面进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带动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一线工程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加强实验室建设,结合专业特色,以地方区域机械类企业为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整合实验室资源,并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具备实验、实践和实训三位一体的功能,使实验室整体水平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从事研发的要求,并能对外承接生产任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加大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力度,编写适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实用专业教材及实训教材,形成更具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项目建设期间,将建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形成“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两个科研、教学团队。加大本专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教学科研并重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鼓励35岁以下非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行在职学历进修,扩大主讲教师队伍;每学年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强化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建设思路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方向,课程要体现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应用“书院制、导师制”的改革,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4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机械本科教育要瞄准高校周边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培养在生产一线上具有科技应用和创新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 各高校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了大量的探索。机械行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此外,机械行业中产品设计和制造特性决定了机械行业对从业人员高度强调其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和相关的项目行业背景知识。这就使得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素养,而且还要重视综合才能,特别是一线生产线操作工作技能的培养。
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提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谓“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年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基础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三年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育,三年专业知识教育包括集中开展3次专业集中技训,分别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图纸工程能力”、“产品工艺编制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三方面进行集中1周的集训,同时配合专业实践、实验环境课程为辅的课程学习后。最后一年开展“行业认知”;“方向课程”;“核心能力训练”;“专业实作”;“创新探索”;“实例剖析”等实践环节的理论教学,并在“生产工厂”以及部分“校外教学实基地”,进行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举措
1.加强专业建设。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专业方向,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2.优化课程设置。尽量减少课程数量,特别是原理性理论课程,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践或实验学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课程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增强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效果。
3.选用合理的教材。对教材的选用,需要以应用为主。除选用优秀的教材,我们学校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这也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归纳,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些基础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理论力学》、《制造技术基础》等采用慕课资源授课。
4.完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尽量要求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与企业、科研项目,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養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5.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更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减少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资,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同时,学校成为企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6.加强各类竞赛。课外,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专业技能大赛、项目挑战赛、创意竞赛等等,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7、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教学工厂,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工厂具备实验、实践和实训三位一体的功能。
8、建立完善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转型发展,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机械应用型示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9、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参考文献:
[1]朱连生,王红梅,刘晴晴.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教育理 论与实 践. 2010年第2期.
[2]岳双喜.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教育教学.
[3]唐 飞. 浅析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黑龙江教育 2010 年第 3 期.
[4]唐向宏,章坚武,姜 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年9月.
作者简介:徐学林(1983.8),男 汉族 四川绵阳人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讲师,从事机械工程学科、汽车类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