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译汉中的“翻译腔”及其解决策略探析

2018-08-22闫维康

东方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英译汉解决策略

闫维康

摘要:本文回顾了“翻译腔”的相关研究,从“翻译腔”的定义出发,探讨了英译汉中“翻译腔”在词汇与句法层面的表现及其成因,提出了应对“翻译腔”的解决策略,即深入学习英汉语异同、增强英译汉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以及突破表层结构。

关键词:翻译腔;英译汉;解决策略

引言

“翻译腔”(translationese)是指在译入语中过度追求形式对应而产生的一种人造形式,其违反了正常的语法与语义模式[1]216.国内外关于“翻译腔”的研究已有不少,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对“翻译腔”的表现的探究、对“翻译腔”成因的探讨以及应对“翻译腔”的策略[2][3] 104-105 [4][5][6][7][8][9][10][11][12]。就“翻译腔”的表现而言,有些学者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进行了描述[4] [8];有些学者从现实译文中总结出具体的“翻译腔”表现形式,譬如“生搬硬套源语结构形式[13]”等。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描述“翻译腔”,其在译文中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探究其产生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翻译腔”产生的原因可以從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探究。刘重德[14]认为,“翻译腔”这一语病多半出现在词组连词组,从句套从句的长句翻译中,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差异是一主要原因。之后,王福祥与徐庆利[11]从翻译任务复杂度和译者工作记忆的关系出发,得出了“翻译腔”与任务复杂度正相关,与译者工作记忆负相关的结论。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刘重德的观点。然而,依据Nida[1] 216对“翻译腔”的定义,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在讨论“翻译腔”的成因过程中,学者们大多从译者主观角度出发。陈言[15]在讨论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问题时提出,造成“翻译腔”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未能突破源语表层结构的束缚,未能深入深层结构探究原文词和句子的底蕴,另外译者对译入语的欠敏感同样会造成“翻译腔”的出现。姬玉珊与白岩雷[6]从源语对译者心理干扰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腔”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其心理机制是译者视点受源语干扰,无法用译入语代替源语意义、重组源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等。克服“翻译腔”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劳陇[16]认为,要消除“翻译腔”,首先要认识到英汉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然而,认识源语与译入语的差异并非克服“翻译腔”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还有深入理解原著[9]、加强翻译技能训练[6]、增强翻译职业道德观念[2]、巧用标点括号[13]等。本文从“翻译腔”的定义出发,探讨了英译汉中“翻译腔”在词汇与句法层面的表现形式以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翻译腔”的定义

“翻译腔”(translationese)由Nida与Taber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表示一种因过度追求形式对应而导致的形式上的忠实,造成对原文的内容与效果的不忠实,违反了正常的语法与语义模式[1] 13, 219。方梦之[17]将“翻译腔”描述为:”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译文往往不是由于作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的,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中受原文语言表达关系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刘宓庆[18]认为,“翻译腔”具有贬义色彩,是机械主义翻译观与方法论的产物,其显著特点是置双语差异于不顾,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对应转换。本文认为,“翻译腔”是由于译者不知或忽视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差异,片面追求形式对应而造成的一种不自然的文体,其对译入语读者理解原著具有消极影响,破坏原著的语言艺术,甚至歪曲原著意思,误导读者。

2.“翻译腔”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翻译腔”表现于译文的各个层次,以下探讨了“翻译腔”在词汇、语句层面的表现及其成因。

2.1词汇层次

词汇层次的“翻译腔”首先表现为对词语的误译,即没有理解原文词汇的真实意义,而以表面意思代之。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对固定搭配以及习语的翻译中。如:

(1)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 He must break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

原译:我们的儿子一定得进学校,他一定要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2]。

(2)As with Black Power the burgeoning Red Power movement has two components, one cultural, the other political.

原译:正如黑人权力一样,蓬勃兴起的红色权力运动也包括文化与政治两部分。

由于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两者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例1中 “break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的字面意思正如原译中所述,然而“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让译入语读者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此处表达的意义为“打破束缚我们的枷锁”,亦可引申为“出人头地”;例2中译者将“Red Power”译为“红色权力”易让读者联想起“红色政权”等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概念。然而,此处 “Red”为“印第安人”之意,原文表达的意思为“印第安人的权力运动”。故分别改译如下:

(3)我们儿子必须上学,他一定要出人头地。

(4)正如黑人权力运动一样,蓬勃兴起的印第安人权力运动同样包括文化与政治两部分。

另外,词汇层面的“翻译腔”还表现在见词便译上。汉语具有简洁性,英语具有繁复性[19]89-103,汉语常用省略句、无主句,少用虚词、附加成分,从而使句子显得松散、活泼,无冗长之感。王力[20] 457指出,“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如“爱去不去”表达的意思为“你爱去也好,不爱去也好,我不管。”然而,英语结构严谨,句子结构常常由连接词相连、环环相扣,语句复杂而逻辑清晰。因此在英译汉时,见词便译往往会造成译文的冗长、复杂、佶屈聱牙。如:

(5)What cared Robinson Crusoe for a patch on his trousers? What did it matter to him if his toes did stick out of his boot?

原译:鲁滨逊会在意他的裤子上的一块补丁吗?如果他的脚趾头露在他的靴子外面,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8]

如前所述,例5译文不符合汉语表达简洁性的特点,应改译为:

(6)鲁滨逊会在意裤子上的补丁吗?就算脚趾头露出靴子,那又怎样?

2.2语句层面

洪堡特[21] 105-121在“论汉语的语法结构”一文中指出“汉语的句子绝大多数很短,即使看起来较长的句子也可以进一步分为短句,”“(汉语)摒弃一切不必要的添加成分,尽可能靠近数学等式的形式。”然而,英语语句往往由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修饰或补充,语句较长。在英译汉中,将复杂的英语句子译为冗长的汉语句子便会造成晦涩难懂,甚至出现歧义。如:

(7)It wasnt mere luck that an airline passenger with precisely the right physical skills to abort one of the terror missions happened to be on the only plane hijacked that day where there was an opportunity to do that.

原譯:那天一位有能力阻止这次恐怖袭击活动的乘客正好在这架被劫持的飞机上,使得他有机会去做,这不仅仅是巧合。

(8)The study found that 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 face a much greater than normal danger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The more cigarettes smoked by the husband, the greater the threat faced by his non-smoking wife.

原译:这项研究发现抽烟男子的不抽烟妻子罹患肺癌的危险比一般人大得多,丈夫烟抽的越多,其不抽烟妻子面临的威胁越大。[2]

例6为强调句,其被强调部分又由介词短语、不定时短语等修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然而语句冗长,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尤其是第一个小句,汉语的简洁性荡然无存。例7为了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将“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译为“抽烟男子的不抽烟妻子”,显得十分蹩脚拗口。改译如下:

(9)有一位飞机乘客,他拥有终止恐怖袭击的能力,恰恰其所乘飞机又被劫持,而且还就是那唯一一架让他有机会施展能力的飞机,所有的这些同时发生,这绝非巧合。

(10)研究发现,妻子不抽烟丈夫抽烟,妻子罹患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大得多。丈夫抽的烟越多,妻子受到的危险也就越大。

此外,语句层面的“翻译腔”还体现在被动句的翻译中。英语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22],S. Baker[23]121指出:“(在英语国家中)大众媒体、科学界以及政府如此热衷被动语态,以至于你必须时刻警惕这种阴沉而又冷漠的‘炫耀。”然而,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被动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主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20]124-128。如:

(11)He is respected by everybody.

原译:他被人人尊敬。

(12)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原译:困难已被克服,工作已被完成,问题已被解决。

由于被动式将施事主语隐藏于句子背后,排除主观因素,增强语句表达的客观性。西方民族注重理性思维方式,倾向于从客观事实出发,避免主观情感的干扰,所以英语中被动句式较多。汉语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主观悟性思维的特点,凡事以人为中心,即“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在汉语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以上两例改译如下:

(13)人人都尊敬他。

(14)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3.应对“翻译腔”的策略

以上我们探讨了“翻译腔”的定义,“翻译腔”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表现及其成因。既然“翻译腔”未能对原文意义进行顺利地、忠实地传递,亦对译入语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上的不便;那么,应对“翻译腔”的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3.1深入学习英汉语的异同英汉分别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由于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诸方面的原因,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别。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其包含原文作者、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三个要素。译者肩负着如实地、顺利地实现原文作者与译入语读者的交际这一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熟知英汉语各自的语言特点是最基本的条件[5]。如英译汉中意合句法的运用就可以帮助译者有效避免“翻译腔”的困扰[2];再如认识英汉被动式使用上的差别,在译入语中巧妙转换语态。

3.2增强英译汉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翻译实际上是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人际意义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文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而这一构建过程主要是由译者搭建桥梁,沟通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把翻译的标准,从忠实于原作转移到适宜于实现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跨文化人际关系的建立[24] 199,并提出了翻译的目标的三个方面:即准确识别原文的人际意义、充分把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姿态以及翻译的目的和译者抵达到的效果[25]。“翻译腔”阻碍了原文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人际意义的顺利构建。因此,避免“翻译腔”的策略之一是译者从情态、语气、评价三大系统构建作者与读者的人际意义系统。

3.3突破表层结构正如陈言[15]所说,造成“翻译腔”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未能突破源语表层结构的束缚,未能深入深层结构探究原文词和句子的底蕴。严复提出翻译中的“信、达、雅”三大标准;朱光潜[26]448则认为“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达到。”翻译虽然是译者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但实际上译者是通过语言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意义。所以,译者必须突破表层结构,深入到原文的意义层面,从而真正地达到“信”的标准。

4.结语

“翻译腔”是由于译者不知或忽视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差异,片面追求形式对应而造成的一种不自然的文体,其对译入语读者理解原著具有消极影响,破坏原著的语言艺术,甚至歪曲原著意思,误导读者。本文从“翻译腔”的定义出发,探讨了其在词语及语句层面的表现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应对“翻译腔”的三项策略,即深入学习英汉语异同、增强英译汉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以及突破表层结构。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The Netherlands: Brill, 1969.

[2]范仲英. 谈翻译症 [J]. 中国翻译. 1986(1):43-47.

[3]范仲英. 实用英语教程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傅国强. 汉英科技翻译中的翻译症 [J]. 中国科技翻译. 1993(2):8-13.

[5]方梦之. 谈英汉对比与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 1997(3):7-10.

[6]姬玉珊,白延雷. “翻译综合症”与诱发性误差 [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8):227-231.

[7]黄忠廉. 汉译语言变异探因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7):45-49.

[8]牛新生. 论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实践中的“翻译症”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70-75.

[9]秦茵. “翻译症”的成因及其纠正对策 [J].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50-52.

[10]周彦君.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 [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172-175.

[11]王福祥,徐庆利. “翻译腔”与翻译任务复杂度和译者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 [J]. 外语教学. 2010(6): 105-110.

[12]冷冰冰. 科技翻译典型翻译症之分析 [J]. 中国科技翻译. 2012(3):8-11.

[13]梁春梅. 科技翻譯中的“翻译腔”: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 [J]. 中国科技翻译. 2014(3):9-12.

[14]刘重德. “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5):47-51.

[15]陈言.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J]. 国外文学. 2002(4):55-60.

[16]劳陇. 英汉翻译中“意合”句法的运用——消除“翻译腔”的一个重要手段 [J]. 中国翻译. 1985(7):10-12.

猜你喜欢

英译汉解决策略
浅谈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Wh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and rectify the tourism market
中考英语“英译汉”解题思路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