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活经验,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接地气

2018-08-22张瑜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张瑜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将枯燥的教学理论与有趣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5001

生动有趣的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真谛,引导学生领略知识的魅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是如此,其对学生“三观”的树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用心体会、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自己的情感生活,让心温暖起来、细腻起来。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只注重知识的教授,忽视情感的滋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有人评价他们是最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教师可借助《家里的烦人事》一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父母的生活,懂得家里每个人的付出,学会体谅家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的付出,减轻家人的压力。教师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了解生活、接触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礎。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思想。

二、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生的世界是天真的、精彩的,他们的生活难免会有与课本知识矛盾的问题,令他们困惑,如果教师不能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而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困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本之外,让他们走进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视频里介绍的是什么内容?歌曲里唱的又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哪些事物?”学生看得很仔细,而且越来越兴奋,因为他们很快发现视频里介绍的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特产,让他们倍感亲切。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还补充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信息。学生的热情在家乡的风光中被点燃,很快便能够说出自己的体会,激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无论教师的讲解多么细致和生动,学生总有厌烦的时候,甚至对品德与社会课堂产生反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仅仅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尤其是品德与社会学科。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教学阵地,实现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领悟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主动参加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第二天,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交流劳动的感受。有的学生钉了扣子,有的学生擦了地板,还有的学生剥了花生……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劳动太辛苦啦!教师趁机教育学生:“同学们,你们只做了一次就觉得累,而我们的亲人每天都要劳动,他们更累,但他们任劳任怨,所以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感触很深,纷纷表示赞同,这样教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生活中验证品德与社会知识,是让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社会性极强,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要植根于现实生活。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造精彩的生活化课堂,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接地气。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