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课堂中思维可视化教法介入时机探微

2018-08-22谭红良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品德与社会

谭红良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停留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小学高年级的学情和教情,教师应灵活运用思维可视化教法,在预习、探究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创新,使课堂更加开放,学生学习更加自主,发展更加多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思维可视化;介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4901

思维可视化教法是运用思维导图、图像、图示技术等,把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的一种方法。这些可视的“思维”更易被学生感知,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也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品德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预习时介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初步形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如、自主地展开预习,教师可使用思维可视化教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呈现完整、清晰的知识条目和脉络,并对预习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知识点,完成预习。

例如,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教师教学时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明星档案,要求学生按题、档案的要求完成预习。明星档案分成三个栏目:(1)“我心中的‘星”,让学生自主列举自己喜欢的体坛明星、影视明星或者科学家等;(2)“‘星途艰辛”,引导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明星努力付出的例子,为小组交流感受做好准备;(3)“我身边的‘星”,组织学生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凡”星,比如“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家庭之星”等,写出自己崇拜的原因。为确保预习的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电脑查找资料,完善预习作业。这份明星档案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由于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顺利地完成了预习任务。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明星档案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获取需要的信息,提高了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二、探究时介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探究性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但有些探究性活动表面上热闹,学生的知识内化不到位,久而久之,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利用思维可视化教法引导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讨论,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例如,教学《地球在“发低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北极熊的忧愁》的视频,然后结合自己生病发低烧时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结合教材找到地球“发低烧”的原因: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致使地球升温。紧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医生,为“发低烧”的地球开处方。第一组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处方”:不断增多的树木,越来越少的污染工厂,人们骑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等。第二组学生从工业、农业和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开出针对性的“处方”。这些“处方”都显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

这节课,教师使用视频让学生对地球“发低烧”有所认识,接着通过扮演医生的体验,将学生的探究思维呈现在纸上,深化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认知。

三、评价时介入,实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一般的课堂评价注重语言和动作评价,比較单调,效果不好。教师可转变评价形式,将语言、图形、文字等融合起来,注重多元化评价,并运用图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乐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例如,《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各地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节课,教师把重心放到课下,让学生从自然环境、饮食文化等方面切入,收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在课堂中留出时间,组织学生展示。学生展示之后,师生进入评价环节。教师把一棵设计好的大树贴到教室墙上,每个树杈代表一项技能,如信息收集能力强、语言表达好、设计新颖等。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便利贴,让学生将某项技能强的同学的姓名贴到树杈上,形成一棵茂盛的大树。

这种评价方式,形式新颖,全面关注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从中可以时时看到自己的成长。

思维可视化教法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教师在预习、探究和评价环节引入思维可视化教法,不仅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思维切入的机会,而且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知思维的变化、掌握系统的品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创造了条件。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品德与社会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