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因乡土而有效

2018-08-22王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品德与社会

王健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容易陷入教学内容单薄、缺乏实践性的怪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进行挖掘与合理利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充满实践体验,情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乡土资源;运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4602

所谓乡土,是指人们出生或久居的地方。由此延伸开来,乡土资源即人们出生或久居地方的独特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每个地区都具有区域特色鲜明的乡土资源,其综合起来共同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该课程格外强调教师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的挖掘与合理利用,使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中能更好地获得个性发展。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我就乡土资源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行探索,以下为个人的实践感悟与教学心得。

一、乡土资源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载体,具有适合大多数地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但很难同时迎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仅仅依据教材实施教学,很容易陷入内容单薄、无法讲透教材的怪圈,而这显然无益于学生更好地汲取所学内容,也不利于该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

乡土资源的恰当运用能显著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诸多问题,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教学《肥沃的黑土地》《江南鱼米香》《美丽的宝岛》等章节后,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对东

北地区、江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人文历史及自然风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教学若局限于此,很难真正达到借助教学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及汲取历史文化、树立长远发展目标的教学目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以赖以生存的乡土资源为出发点,探寻青岛的历史改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包括地貌、山脉、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包括水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民族风情(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樱花会、青岛国际海洋节、新正民俗文化庙会等)、历史名人等。学生兴致盎然,跟随我的引导展开积极探索。身处五四广场,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规律;徜徉在青岛啤酒博物馆,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的历史文化;徘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站在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学生油然而生浓浓的爱国之情;游览老舍、康有为、闻一多等历史名人于青岛的故居,学生仿佛穿越历史,同他们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沟通……总而言之,在充分挖掘青岛乡土资源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青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

二、乡土资源让教学活动充满实践体验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是课程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要求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在尊重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以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由此出发,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积极地将乡土资源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例如,教学“寻访‘三孔”这一知识点时,结合青岛日益火热的孔文化,我带领学生进行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青岛求实学院瞻仰孔子圣像,感受儒家精神,认识到新时代的学生要向圣贤学习,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家国情怀,力争成长为国家栋梁;前往孔子学堂聆听演讲,加深对孔子学堂开设目的的认识——使孔子文化在国内、国家间更广泛地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儒家文化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前往大沽河度假区拜访孔子雕像,开展“百人诵读儒家经典”的纪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儒家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必要性。这些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与见识,使他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及世界的重要影响,并时时刻刻以孔子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三、乡土资源使情感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纵观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照搬教材、利用教辅资料讲解知识点,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品德与社会学科无聊、乏味,没有用处”等消极想法。试想,长此以往,谈何借助该学科的教学达到浸润学生心田、对其实施有效情感教育的目的呢?对此,教师应当从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将教学与乡土资源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例如,《肥沃的黑土地》谈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毫无人性的侵略,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结合青岛随处可见的德国建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青岛的建筑会有这么明显的德国建筑特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详细阐述道:“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德国殖民者侵占胶州湾,次年强行租占青岛,辟为军港和商港。至今青岛区域遗存的德国建筑多在八大关一带。此外,历史上,日本侵略者也曾两次占领青岛,对青岛实行长达15年的殖民统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島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走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青岛再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两次侵略青岛的过程中,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映衬下的秀美风景掩盖不了帝国列强曾侵略我国的历史,也提醒我们青岛人应世世代代铭记历史的屈辱,发愤图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其他国家的侵犯,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青岛曾被德国、日本侵略者侵占的历史,学生体会到日本侵略者给东北人民及全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乡土历史资源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

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乡土资源,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浓浓的自豪感及自尊心,推动情感教学目标及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是有生命的,富有活力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乡土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及质量,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挖掘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宋陈红.品德与社会课堂植入乡土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教育,2014(07).

[2] 苏丽攀.让历史因乡土而厚实丰满——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3] 唐达.结合成合力,互补增实效——乡土教育资源在品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1(09).

[4] 卫丽丽.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2014(08).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品德与社会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