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训诂知识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8-22福建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学苑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古书用字字理

福建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 蔡 婷

汉字是记录中华语言的一种书面符号系统,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我们通过阅读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经典,来系统性地学习、继承、延续传统文化。故而,要想全面的认知汉字,就必须深谙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如此才能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中国文字,他们认为,平时只需背诵名言警句、诗词名篇、经典作文,再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点,语文成绩就可以提高了。然而,语文作为一类需要循序渐进学习的综合类语言学科,如若学生没有对汉字进行系统性且不断地积累、巩固与学习,只靠中短期突击学习的话,不仅语文成绩很难得到显著的提高,也很难理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综上所述,本文就古音韵学、古人造字的方法(字理)和古书用字现象三方面谈谈其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运用,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古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运用

古音系统从殷商到魏晋长达两千年的语音,并且不断发展、演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运用古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字的绝学,即音训、声训,从声音的角度,根据音同或音近(古音)的原则探求字义,所以,“诵读”古诗文至关重要。特别是,用“古音”循着古诗文的音韵节奏,去诵读诗文。李方桂先生曾经说过:“古韵学的出路在于古文字。”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者,养也;養,教养之地为庠……”让学生日渐养成一种新型的“诵读观”和“诵读法”通过音来探求义,基本实现“思想对话”和情感交流。

二、字理教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运用

弄清读音,只是字理教学古诗文的第一步。其音几经演变,字已面目全非,而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是有联系的,这就需要“字理教学法”。该方法结合汉字演变规律与组织构成,以“字形、字义、字音的关系”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字理教学法”中的“字理”,即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因转注和假借与古书用字现象有交叉,故不谈,只从前四方面的字理谈其在中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用。

1.字理(象形)辨析象形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如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生”和“身”,学生极容易混淆,不妨用字理帮助学生理解其义:“身”与“生”均为象形字。查阅“身”的金文、篆文与甲骨文发现,它的形象都类似于一个挺着大肚的孕妇,在“大肚子”中还有一个点,表示的是胎儿。故而,人们才会把怀孕后的女人叫做“有身孕”,而“身”字的引申义,自然就是“身体”了;查阅“生”的金文、甲骨文、与篆文,可以发现它的形象类似于草木破土而出,故而“生”有“生长”之义。

2.字理(指事)辨析指事即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字符意义的造字法。该方法含有了“象形”方法中没有的较抽象的绘画中的东西。在大体上,该方法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一类是不成图形的符号(如果成了图形,就为象形字,因此不需要用该方法辨析)。如“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乳”字,结合该字的字形,可以发现它展现出的是一幅“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吃着母亲乳房”的情景,其本义就昭然若揭了:“用乳汁喂养”,即“哺乳”之意。这句话使用的便为此意。

3.字理(会意)辨析用指事法造字并不能在很多的事物上普遍应用,故而先贤们使用几张图画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含义,这就是“会意法”。该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意义。譬如古汉语中的“委”字,假若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跟从”之意,学生根据字形去猜,就很难想明白;但假若老师引用《说文解字》中“委”的解释:“随也,从女从禾”,禾(谷类植物的统称,古书中指栗)随风而动;女子跟随男子,故而两者结合,会意出“跟从、委随”之义。如此一说,就有利于学生理解、联想记忆。

4.字理(形声)辨析形声字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声旁(“音符”)与形旁(“义符”)。声旁表示字的相近或相同发音,形旁则是指字的类属或意思。如:“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中的“归”字,可先理解“妇”字:繁体的“妇”字从女从帚,这也说明古代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在古代,女子出嫁谓之曰“归”。 繁体字的“归”从止从帚君(dui)声。“止”便为“趾”,意思为走去。中国古代的主体是父系,他们认为女子的母家只是暂时歇脚的地方,只有女子出嫁到了夫家,才算是真正回到自己的家。因此,归是指女子嫁到夫家,而不是回去之意。

三、古书用字现象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运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就是‘文言文’,它们中的大多数名篇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古文时隔久远,如不能了解古书用字现象,阅读起来仍障碍重重,仍无法深入了解中国古诗文蕴含的美。了解古书用字现象有助于中学生掌握古诗文字词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通假字,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和传承传统文化,因而了解古书用字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古书用字现象主要有三种情況,即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所谓“通假”,就是“借代、用”的意思,“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即古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实际上属于同音别字。通假字是古书流传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在尚无印刷术的时代,一般书籍传播多为口耳相传,先生说,学生记。听得不清楚或一时没想到本字,就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自——鼻,自是象形字,像鼻子,本意是鼻子,使用频率大超过本字,以致借字通行,本字反而不用或少用因与鼻同音,被鼻借用,而后来,鼻代表鼻子的使用频率超过自代表的鼻子,所以自便不表示鼻子的意思,鼻则表示鼻子之意。

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上是词的某一个义项),不同社会、时代的用字也有所不同,前朝用的字为“古字”,后代则为“今字”。故而,古今字与古字都是相对而言的。譬如:新昏于卫:(楚成王)新近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古代有于黄昏抢婚的习俗);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同、读音相同的文字,被称为“异体字”。异体字之间往往能够相互取代。在字形上,异体字有如下差别:声符不同;隶变不同;会意字成分不同;形符声符都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形符不同;形声字成分或位置不同;文字讹变不同俗字;形符声符相对位置不同等。譬如:“沛公不胜桮杓(《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杯”和“桮”。

荀况曾言:“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理解字理训诂知识,了解古书用字现象,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备课环节,并应用于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让古汉字重现魅力,这是一线教师的光荣而又艰巨的责任与义务。

猜你喜欢

古书用字字理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我和古书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古书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