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2018-08-22欧晓芳
欧晓芳
近年来, 献血不良反应呈上升趋势, 主要受采血技术、血站工作人员、采血环境及献血者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导致献血者发生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或者血容量下降等综合征[1]。因此, 本院选取106例自愿献血者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后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10日~2017年2月15日本院自愿献血者106例, 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后将其按预防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3例。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观察组: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30.45±3.62)岁, 女28例, 男25例。对照组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31.45±3.69)岁, 女27例,男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原因 ①精神因素:自愿献血者易发生恐惧、精神紧张的心理情绪, 一般常发生在初次献血者中, 由于献血者首次进行献血, 常伴有恐惧心理, 易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情况, 多数献血者担心献血后血量减少而导致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产生思想顾虑, 使精神负担加重, 在献血过程中难以配合。②过度疲劳:由于献血者睡眠不佳、休息不足、劳累过度, 常导致体液代偿机制、神经、血管难以适应短暂失血量。③妇女月经期:由于妇女处于月经期时,其自身体质较为虚弱, 瞒着医务人员参加献血, 易导致脏器血流灌注量减少、经期失血以及经期盆腔充血, 面色苍白、头晕为失血性休克主要表现[2]。④环境因素:气温以及气候条件对献血者具有较大影响, 在夏天发生的献血反应高于其他季节, 上述反应常见于虚脱者。⑤空腹献血:由于献血者空腹献血, 由于血糖过低易引起低血糖情况[3]。
1.3 预防措施 对照组进行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进行针对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①对于恐惧、紧张情况的献血者应加强临床献血知识的相关宣传, 热情接待每位献血者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 使自愿献血者能早期熟悉献血程序和环境,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心理[4,5]。②在采血前自愿献血者的体格检查和健康检查应严密谨慎, 避免进行饥饿采血, 食谱均以素食为主, 不仅能有效避免献血反应, 还能保证自愿献血者血液质量, 对于月经期妇女、睡眠不佳、过度疲劳献血者应告知其改日献血[6,7]。③应创造良好、优质的献血环境, 采血间应温度适宜、安静、整洁、明亮、宽敞, 接待献血者时应热情和蔼, 让献血者在乐观、愉快的情绪下顺利完成献血,同时应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应耐心询问和勤观察。若自愿献血者伴有精神紧张和轻微不适, 应分散其注意力, 使自愿献血者感到安心和放心, 稳定献血者的心理情绪[8,9]。
1.4 观察指标 比交两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操作效果评分、操作模式评分。不良反应包括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血容量下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操作效果评分、操作模式评分比较 观察组献血操作效果评分(89.27±2.11)分、操作模式评分(86.45±2.3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0.15±0.27)、(75.35±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1 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组别 例数 献血操作效果评分 操作模式评分观察组 53 89.27±2.11a 86.45±2.36a对照组 53 70.15±0.27 75.35±2.16
3 小结
通过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后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 取得显著效果。实施预防措施后能显著降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血容量下降等献血不良反应, 保障献血者的安全[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操作效果评分(89.27±2.11)分、操作模式评分(86.45±2.3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0.15±0.27)、(75.35±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后再实施针对预防措施, 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