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中的参与者角色
2018-08-21周新海
周新海
摘 要: 运用中介语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任务中事件参与者角色进行分析,能有效地把握学生写作方面的中介语系统偏误状况,进而研究学生中介语向目的语系统演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英语写作时参与者角色的准确表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中介语 参与者角色 句法结构 语义结构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中继语”、“过渡语”,是指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建立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是对目的语规律不正确归纳和推论的结果[1]。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很大,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常以汉语的思维方式构造英语句式。汉语句式以意合为主,语义逻辑是信息节的串联,文字表达中舍弃了许多信息而只把关键部分紧缩并列出来,其结构关系当然不能做简单的直接结合分析[2],在构造句子时许多参与者角色被隐含。而英语重形合,构造句子时参与者角色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凸显出来[3]。通过对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同一学生所犯错误分析可以发现该生使用的中介语某一方面的规律特征;通过对不同学生英语写作所犯同类错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一母语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某一方面共有规律特征。
一、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语言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句法结构是表层的语法构造,可以通过以往的语法成分分析法进行准确的分析。语义结构则不同,概念化了的事件涵盖了所有参与者的信息,而在句子结构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要转码成词汇表达出来。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句式更注重在表层结构上体现具体的信息内容,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不需要借用任何语言形式或形态,通过语义、逻辑或语序使得各层次间语言成分的意义自然连贯[4]。英語句式则通过各种类型的词、短语结构、分句等一层一层树状结构形式展示其清晰的逻辑性。
二、参与者角色
菲尔莫(Fillmore)在格语法理论中提出来“动作参与者角色”的概念,参与者角色包括(动作的)行为者(agent)、承受者(patient)、主题(theme)、受益者(beneficiary)、经历者(experiencer)、工具(tool)、目标(goal)、场所(location)、来源(source)等。参与者角色的缺失和误配是四级英语写作中常见现象,是中介语运用的具体体现。从学生如何处理母语和目的语中的参与者角色对应问题可以探知学习者中介语的变动情况。研究学习者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所使用的中介语是如何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5],语言能力不同的学习者又是如何经历布朗(H.D.Brown,1986)所划分的中介语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为四级应试者,英语基础较好,中介语使用已跨过布朗所划分的中介语发展四个阶段的无规律错误阶段(ransom error stage)而进入后面三个阶段(突生阶段、系统形成阶段、稳定阶段)。语言学习者已能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并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习作中目的语输出基本结构正确,语法规则完备。虽然部分句子错误较多,但整体语言水平比第一阶段有较大的提高。体现在参与者角色搭配上受母语思维影响较小,由于对目的语系统掌握不够全面而在某些细节运用上产生一定的偏误。
同一概念的语义结构是相同的,但其表层的句法结构却可以不同。习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时必然通过句法结构实现信息传递。对句中的参与者角色而言,哪些需要以有形的方式出现,哪些是隐含的不需要出现会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出现偏误,造成句子不可理解或理解有困难。
三、研究问题
大学英语写作中经常谈到从抽象到具体化的问题。由于近年四级英语写作体裁的改变,由空洞的理论阐述到具体的应用写作,要求学生对某个观点或某件事情作具体化的描述,即使要发表观点也是针对具体现象进行论证。在描述事件、论述观点时涉及的事件参与者比较广杂,哪些参与者角色应该在句中表现出来,哪些可以隐含而不用出现,哪些没有平衡好是多余累赘的,还有一些是属于搭配不一致而产生冲突的。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因素。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提出汉语的“动词中心观”,指出动词在句中的支配地位[6]。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四级写作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构造方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事件参与者角色的安排在语义表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句子成分中参与者角色的搭配情况:(1)缺乏动作参与者角色的心理原因分析;(2)相关动作参与者角色不搭配的原因分析;(3)动作参与者角色冲突的成因分析。
四、样本选取和实验实施
(一)样本选取
所选取的写作材料来源于高校学生四级考试的限时作文100篇,其写作题材不同,主要是近年四级常见作文类型。教师在批改时进行句式分析,参与者角色使用情况调查只是其中一项。通过对所有文章逐句筛查找出156句与研究主题相关案例。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所搜集的数据(句子)按照参与者角色使用偏误的分类对动作行为者、动作承受者、主题角色、动作受益者、动作经历者、使用工具、目标、动作场所及来源进行研究,给出典型例句说明错误现象发生的具体情况(见下图)。根据语料分析九种参与者角色偏误占比,对比各种偏误对四级写作完善程度的影响。
图 参与者角色使用偏误情况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把参与者角色的偏误情况进行分类,以此探寻中介语所反映的学习者的“心理语法”构成。
1.参与者角色数量偏误
Whats important, it has lots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to complete (the plot) together. (动作承受者)
该句的事件参与者角色(语义结构)包括“男、女演员”、“(电影)情节”。在母语(汉语)语法表达中“情节”可以被抽象出来(意向性强),但在英语(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中参与者角色“(电影)情节”则不可以省略(重形合)。
2.参与者角色搭配不当
I think bungee jumping needs great courage and confidence. (动作行为者)
It can enrich themselves to do a part-time job in summer holiday. (动作承受者)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exercise our own ability to survive. (动作受益者)
The history 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动作经历者)
In addition, it is convinced that we should study hard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and more education.(目标)
在以上各句所表述的事件中参与者角色数目完整,但在事件执行中动作的行为者与动作承受者、受益者、经历者及目标不能通过动作合理地完成事件。语法结构中参与者角色完整,但语义结构中的参与者角色有严重冲突,主要是由于母语对应的动作词汇隐含有丰富的比喻义及引申义造成的。
3.主题角色偏误
As is shown in the chart, the unemployment gets lower as the education level gets higher. (主题角色)
上句中主题角色鲜明,但在语义结构中两个参与者角色(unemployment;rate)由基于动作所形成的关系搭配不当。
4.附加成分中参与者角色偏误
From where I stand, we can believe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spend their holidays outside in the future. (动作场所)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redit card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y commodities from credit cards. (来源)
上述两句中第一句是其中一个参与者角色所涵盖的范围不合适,而第二句缺乏了一个中间关系的参与者角色(money),语义结构不完整。
以上数据说明在英语四级写作中参与者角色搭配不当是该项研究的重点问题。通过调查,基本原因在于学生运用汉语的句式结构及生硬翻译的方式造句导致参与者角色的运用偏离目標语表达习惯。根据Nemser提出的“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理论,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只是近似于目的语系统。这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虽然以目的语为参照,但终究没有达到重合的程度[7]。在此发展阶段,母语充当着干扰源的角色。
从四级写作中参与者角色偏误现象分析得出:一方面目的语的学习已经促使学习者脱离母语作为源语的束缚,另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在诸如参与者角色搭配等细小系统方面存在理解的误区。参与者角色搭配偏误符合Selinker对中介语的定义,在英语写作任务中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使“跨语言情境”(interlingual situation)得以构成,在语言迁移的过程中由于对目标语词汇的学习仅停留在词典的基本义项上,其文化内涵和背景语义了解不透彻,从而导致冲突的存在。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interlingual identification)效应使母语与目的语的参与者角色相似但并不相同,把参与者角色混成一体去使用必然会产生偏误。
从参与者角色偏误视角研究写作实践中的中介语现象不仅对心理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是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此项中介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善于归纳总结其规律。中介语的形成恰恰反映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同时说明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特点,中介语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其规律的变化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的进程。只有对中介语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靠近目的语。在学生中介语系统较稳定的阶段,教师通过对其规律的总结,解释其错误形成的根本原因,有利于学生彻底了解错误的原因,否则会进一步石化,导致错误的重现。
中介语偏误分析与母语、目的语结构分析相结合。中介语的偏误分析离不开母语、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在学生认为语义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母语与目的语的语法结构有时会相差很大,在语义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成分在语法结构中未必都要体现,尤其是可以隐含的成分。中介语偏误的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二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在研究某种语言现象时对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发现学生所运用的中介语的规律[8],从而教学时在目的语的框架下重点训练而不至于被忽视或进一步石化。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蔡龙权.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2-5.
[2]盛林. 汉语词语中的意合现象探析[J]. 汉字文化,2002(3):18-21.
[3]李靖民. 英汉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外语研究,2012(2):45-50.
[4]郭富强.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2007.
[5]刘利民,刘爽. 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J]. 外语教学,2003(1):6-10.
[6]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7]Nemser,W.. 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M]. IRAL9,1971.
[8]杨连瑞,常辉,尹洪山.中介语发展的语言共性研究[J]. 外语研究,2011(6):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