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08-21王洪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针药功能障碍芬太尼

王洪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全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麻醉方法,虽然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是术后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认知功能障碍,以人格改变、精神错乱、记忆受损以及焦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也是独立能力和认知功能的一种变化。有研究发现,手术作为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手段,术后应激会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影响术后认知功能。因此,本文对老年患者运用针药复合麻醉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2组,每组29例。对照组年龄62~76岁,平均(67.8±8.3) 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17例;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14例。观察组年龄63~77岁,平均(67.9±8.4)岁;其中女性11例,男性18例;ASA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2组的一般资料如ASA分级、性别比等对比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单纯全麻,即入室后,运用BENEVEW-T8多功能监护仪(生产厂家:迈瑞公司)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进行监测,并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然后给予患者麻醉诱导,即运用0.1 mg/kg维库溴铵+4 μg/kg芬太尼+1~2 mg/kg异丙酚+0.05 mg/kg咪达唑仑,插入气管导管后,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PETCO235~40 mmHg,呼吸频率10~12次/min,潮气量8~10 mL/kg,麻醉诱导成功后,穿刺桡动脉,对患者血压进行持续监测。同时,术中给予0.2~0.5 μg/(kg·min)瑞芬太尼+4~8 mg/(kg·h) 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每隔30 min追加2 mg维库溴铵和0.05~0.1 mg芬太尼,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0~60。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采用针药复合麻醉,即先行针刺麻醉诱导30 min,然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持续针刺刺激直到结束手术,其中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与对照组一致,针刺方法如下:①取穴。选择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以及百会穴;②电针。运用0.35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患者进行针刺,进针得气后,与G6805-2型电针仪(生产厂家: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相连接,通电刺激直到结束手术。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疏密波波型,疏波为2/100 Hz,峰电流为5 mA,控制好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30 min后,对患者进行全麻诱导。

1.3 观察指标 ①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评价2组术前1 d和术后3 d的认知功能,得分与认知功能呈正比关系;②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用量;③测定IL-6、IL-1β以及TNF-α。分别于术后24 h、48 h采集2组患者的5 mL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IL-6、IL-1β以及TNF-α水平进行检测,运用ELLSA试剂盒(生产厂家:深圳晶美公司)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6.5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运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MMSE评分比较 2组术前1 d的MMSE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MMSE评分对比 (x±s,分)

2.2 2组各项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均较少(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指标对比 (x±s)

2.3 2组IL-1β、TNF-α以及IL-6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的IL-6、TNF-α以及IL-1β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2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x±s,pg/mL)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手术等因素会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及抑炎和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造成破坏,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其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中医学上将认知功能障碍划分为“痴呆”“健忘”范畴,认为心、脑为该病的主要病位,所以治疗通常坚持醒神开窍、通络启闭的基本原则[2]。针药复合麻醉能够辅助镇痛效应,使麻醉药的用量减少,使术中脑部的供氧和供血均提高,避免了损伤脑部功能,有助于发挥脑保护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醒脑开窍针法”能够使血管和血液功能得到改善,使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将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激活,从而使机体的抗损伤能力提高[3]。同时,运用电针刺激百会穴可以保护脑损伤的神经元,对神经元坏死和凋亡进行抑制,使缺血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和皮质得到保护,使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得到改善[4]。此外,应激因素如麻醉、手术等使机体产生和释放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容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通过使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控一些疾病的发生减少[5]。

综上所述,针药复合麻醉能够对IL-6、IL-1以及TNF-α的升高进行抑制,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针药功能障碍芬太尼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