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黄河湿地大鸨的越冬生态研究

2018-08-21朱龙飞刘莹莹郭玉明班永田宋克明牛红星卜艳珍

野生动物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样线亚种新乡

朱龙飞刘莹莹郭玉明班永田宋克明牛红星卜艳珍

(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乡,453007;2.新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新乡,453000;3.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新乡,453400)

大鸨(Otistarda)俗称老鸨、地鵏,隶属于鹤形目(Gruiformes)、鸨科(Otidae),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均将其列为易危(VU)[1-3]种。大鸨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O.t.tarda,主要分布于欧洲及亚洲中西部;东方亚种O.t.dybowskii分布于东亚的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等国。指名亚种在我国主要繁殖于新疆地区,多为夏候鸟,少量居留于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4];东方亚种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繁殖于东北的中、西部以及内蒙古的中、东部,越冬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偶见于福建[2,5-6]。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以及人类的非法捕杀,大鸨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7]。在世界范围内,2010年大鸨种群数量估计为44100~57000只,分布在中国的指名亚种估计为400~2400只,东方亚种数量估计为1500~2200只[8]。朱书玉等[9]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大鸨的越冬状况进行了报道;刘建文、吴逸群等人[10-12]对陕西黄河湿地大鸨的越冬分布、救助原因及粪便中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种群受威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很多的大鸨在此越冬。虽然国内对大鸨的越冬生态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新乡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期的集群动态、特征、种群数量等尚不清楚。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新乡黄河湿地大鸨的种群数量及越冬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有利于准确评估中国大鸨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并能为大鸨种群的保护、深入研究及管理部门制定保护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1 研究地区概况

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于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乡市东部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N 34°53′13″~35°06′21″,E 114°13′53″~114°52′30″),东西长约70 km,平均宽度约3.5 km,总面积为227.8 km2,由黄河滩涂及背河洼地组成。该保护区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具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1 ℃,1月平均气温-1 ℃,最低气温-16.6 ℃。年均降雨量604 mm,无霜期235 d。保护区的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目前区内仅在沙丘、河滩和一些背河洼地保存了少量的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他大部分土地种植了农作物和人工林,该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较为复杂,也是南北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13]。

2 研究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鸨的越冬期,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保护区内越冬大鸨数量进行调查。在顺河村以北区域(Ⅰ)、丁庄南区域(Ⅱ)、青龙湖及以南区域(Ⅲ)、东张庄以南区域(Ⅳ)、碾庄区域(Ⅴ)、店集村以北区域(Ⅵ)、大留寺以南区域(Ⅶ)以及大留寺以北(Ⅷ)区域附近,根据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等状况的不同,分别布设2条样线(图1)。每条样线长5 km,样线单侧宽度为300 m,每800 m左右设置1个样点,每月观察6次。调查时尽量选择能见度高的晴天,避开降雨、大风和大雾等降低大鸨活动性和影响观察的天气。全天调查,沿样线以1 ~2 km/h的速度行进,每个样点停留10 ~15 min。调查过程借助10×42 SWAROVSKI双筒望远镜及Kowa单筒望远镜(TSN-883,FL 20×60)进行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500 m以内观察到的大鸨数量及其生境。对于飞行的大鸨,为避免重复计数,只记录逆样线方向飞行的个体数量。

图1 新乡黄河湿地大鸨调查样线布设及分布示意图Fig.1 The map of survey sample line layout and distribution of Otis tarda in Xinxiang Yellow River Wetland

3 结果

3.1 越冬时间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累计记录大鸨13119只次,每年约有300只大鸨在此越冬。大鸨于每年11月初迁入新乡黄河湿地越冬,最早观测到大鸨的时间为2015年11月8日,在常寨南地首次观测到18只大鸨;最晚到达时间为2016年11月19日。通常以不同大小的种群来此越冬,种群数量少则5~8只,多则40~50只。不同的大鸨种群各自活动一段时间后,于12月上、中旬逐渐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种群数量最大时可达300多只,越冬种群数量最大的一次是在2015年12月9日,观察到352只大鸨,主要分布在大留寺以北、张庄以南以及大留寺以南区域。3 ~5 d的集群之后,各种群分开活动。次年3月中旬迁出保护区,飞往繁殖地。

3.2 大鸨的数量与分布

由于环境的差异,保护区的大鸨并非均匀分布,依据3 年观察到大鸨的平均值,在8个调查区域内,大鸨数量由多到少的区域依次是大留寺以北、大留寺以南、碾庄、青龙湖及以南、东张庄以南、店集村以北、丁庄南、顺河村以北(图2),大留寺以北观察到大鸨的数量最多,顺河村以北观察到大鸨的数量最少。大鸨生性机警,觅食过程中也不忘警戒,取食地点相对稳定。大留寺南北及碾庄,地势平坦开阔,麦田面积较大,距水源较近,距村庄较远,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有利于大鸨及时发现敌害并转移,可减少用于警戒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它们最偏爱的越冬地。丁庄南及顺河村以北,距村庄较近,人为干扰程度较大,不利于大鸨的觅食和栖息,因此,大鸨极少在此停留。

图2 不同观测地点大鸨观测数量平均值Fig.2 The average observation number of Otis tarda in different observation sites

3.3 大鸨数量的动态变化

大鸨数量和时间的关系见图3,每年11月中旬到12月初,大鸨数量呈上升趋势,12月初大鸨的数量达到最高峰,1月初到3月中旬数量逐渐减少,3月底全部迁出保护区。

图3 大鸨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Fig.3 Otis tarda quantity change with time

3.4 生态习性

大鸨的觅食地多是无人干扰、食物丰富的农田区域或荒滩草地。每天的8:00~10:00、14:00~16:00为其采食高峰。觅食时,个体分布较为分散;中午时分多选择地形起伏、有草丛等隐蔽物的地方休息,此时个体较集中。大鸨主要以啄食农田麦苗为食,也取食农田中散落的种子。大鸨在栖息地内一般不飞翔,当受到小的干扰进行短距离飞翔时,飞行高度不超过30 m,没有形成明显的队形;当受到大的干扰或离开栖息地长距离飞翔时,队形大致呈W、V或倾斜的“一”字形。

4 受威胁因素及其保护策略

保护区处于我国内陆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开发区和人口密集区,周边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保护难度更大。目前保护区面临的威胁有:水源干枯、湿地范围逐渐萎缩、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运行对湿地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合理的林木砍伐、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不合理等,保护区的大鸨也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压力,人为干扰和非法捕杀是主要威胁。保护区作为大鸨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对维持大鸨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建议:(1)广泛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及“爱鸟周”等活动,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册及官方微信、微博等途径,来宣传大鸨的重要性和濒危程度,提高人们自觉保护鸟类的意识。(2)要求游客和观鸟者实施远观和静观,避免对大鸨主要分布地过度开发。(3)加强日常巡护,减少人为干扰,打击盗猎等违法行为。(4)建立、健全监控系统,开展大鸨越冬种群数量的动态监测。正确处理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与保护大鸨之间的关系。越冬期间大鸨常栖息于麦田中,取食麦苗或散落在田间的大豆以及植物根茎,这与当地农民的利益有冲突,相关部门可采取适当的经济补偿措施,与周边居民签订保护协议,实行奖罚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保护大鸨的工作中来,给大鸨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越冬环境。

猜你喜欢

样线亚种新乡
新乡医学院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样线法在北方基岩性海岛植被调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北长山岛为例
可变距离样线法在浙闽沿海丘陵单元森林鸟类调查中的应用
基于ArcGIS应用六棵树抽样调查方法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立法为新乡教育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