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治牛出血性败血症
2018-08-21李红艳
李红艳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巴氏杆菌病,临床上常将其简称为“牛出败”,又称锁喉风。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常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本病多种动物易感,家畜中牛、猪发病最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气温多变、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居多。
1 病原病因
该病致病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多发于老疫区,自然环境存在病菌,牛则常存在于病牛分泌物、排泄物及身体各组织,健康牛也带菌。环境饲养等条件改变引发该病,或牛只其它消化疾病病程日久失治而继发该病。
2 辨证分型
根据中兽医辨证原则,将该病临诊分为四型。
2.1 邪犯肺卫型:见于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40℃左右,稽留热,全身症状初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30次以上/分钟,反刍停止,鼻镜干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心率80—90次/分钟,第一心音加强,瘤胃蠕动音微弱或无,肠音微弱。
2.2 热毒炽盛型:全身症状明显,高热,体温高达42℃,饮欲增加,呼吸紊乱急促,听诊湿罗音、浊鼓音、空瓮音多种夹杂,肠音增强,消化系统症状明显,下痢拉稀,卡他性炎症明显,下痢开始后,病牛汗出,体温下降。局部炎性肿,尤其头、颌下明显,严重时波及到前胸腹下。
2.3 热毒内陷、内闭外脱型:多见于发病晚期,因失治而导致,病牛已不能站立,四肢厥冷,汗出,出现亡阳虚脱症,天然孔出血、尿血,口鼻流涎,呼吸浅促,不久死亡。
2.4 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病程日久,经治疗后有所控制,但未彻底治愈,用药后症状减轻,药停后诸症出现,大多因耐药性产生,病牛体质弱而不能恢复。体温或轻微升高或正常,咳嗽,不食,瘤胃音消失,精神沉郁。
3 治疗方法
在前述分型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法,大多病例能在用药5-7天后恢复,且没有后遗症。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愈情况比较(单位:头、天)
3.1 西医治疗:病初肌注头孢噻呋钠(按0.1g/kg体重),地塞米松 1—2g,柴胡注射液 30ml;10%磺胺甲间氧嘧啶钠每次20---30ml;中后期强心补液,增强体质。第一组:糖盐水1000ml,头孢噻呋钠按(0.1g/kg体重),地塞米松 1--2g;第二组:10%葡萄糖500ml,辅酶A 600——1000单位,维生素C 2—4g,ATP 0.5g 第三组:5%的葡萄糖1000ml,5%碳酸氢钠100——250ml。将以上三组分别静滴。
3.2 中医治疗:以普济消毒饮为正方加减应用:大黄、薄荷、玄参、柴胡、桔梗、二花、连翘、、板蓝根各45g,酒黄芩、甘草、牛蒡子、陈皮各30g,滑石120g,黄连25g,升麻20g。水煎候温灌服。
如有肠胃炎出血者加玄参、地榆炭、大青叶、鸡血藤、鱼腥草、麦冬各30g。
如有水肿者,尤其是下颌水肿者加山豆根45g、射干 45g、桔梗 25g、青黛 30g。
如有气血两伤余热未清者加黄芪100g、麦冬50g、五味子 30g、当归 20g、栀子 30g,黄柏 30g。
4 预防措施
4.1 注射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具体作法是牛体重100kg以上的注射6ml,100kg 以下的注射 4ml。
4.2 做好圈舍的环境卫生、防蚊灭蝇、通风换气工作。
4.3 在高温天气应给予充足的饮水。
4.4 不喂腐败发霉的饲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