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浅谈高考诗歌鉴赏描写方式的应用

2018-08-20罗元华

考试周刊 2018年74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

摘 要:高考语文能力层级D级为鉴赏评价,诗歌鉴赏是考生的难点。诗言志、诗言情,描写方式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熟练地掌握描写方式有利于更好理解诗歌的情感。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描写方式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语文科目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鉴赏评价为D级,要求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具体到古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历来是考生的突破瓶颈,笔者将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浅谈高考诗歌鉴賞表达技巧中描写方式的应用。

一、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诗歌鉴赏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设置的问题是: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首先从字面上解释诗句,考生奋笔疾书,只听见笔落在在纸上沙沙作响,好像是春蚕进食桑叶的声音。笔落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春蚕吃桑叶,这是属于听觉,这是对声音的细致描摹。此刻诗人欧阳修正在“阅进士就试”,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监考,考生们是“无哗战士”,口“衔枚”,直言考场上很安静,只听见落笔之声,以动衬静显得更安静。所以就不难理解设置的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通过动静结合这种描写方式,我们看到诗人欧阳修看到考生们奋笔疾书,希望考生能脱颖而出,自己能为国家挑选出栋梁之材。

二、 高考常见描写方式的应用

描写指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形象地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角度可以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描写的方式一般有: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

(一) 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练的文字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二) 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等作用。如朱熹《咏岩桂》:“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诗人因仰慕岩桂,所以“攀援”;“叹息”是因为诗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期”“共心”,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三) 虚实结合

“虚写”:鬼怪神仙和梦境、已经消逝的人或物、想象的未来之境。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事实、情境。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离别之后的景象,酒醒之后,举目望去是“杨柳”“残月”,微风轻拂,一派迷人动人的景象,“纵有千种风情”可惜已经分离,无人可诉“更与何人说”;而现实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凄切的蝉鸣之声,分别的长亭之地,落泪的分离之人,现实是如此凄凉、哀伤。

(四) 正侧面描写

正侧面描写常用在刻画人物上,正面通过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形象。如白居易《琵琶行》侧面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通过“主人”“客人”的表现侧面烘托了乐声的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人们听完乐曲之后的沉静无声,侧面表现了乐声引人入胜。再比如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直接描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则是:“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五)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意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静态互相结合,互相映衬。例如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句,连绵的山峰距离天空不足一尺远,直言山峰的高峻。“枯松倒挂”在“绝壁”之上,写出蜀道的险峻。无论是山峰还是枯松都是静景。水流冲击转动岩石,急流、瀑布发出巨大的声响,如雷鸣一般,写出了蜀道的绮丽险峻,是为动景。前者写静,后者写动,动景结合,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对于蜀道绮丽险峻的感叹。

作者简介:

罗元华,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高考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