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2018-08-20潘璐明

考试周刊 2018年7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摘 要: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的人际沟通方式、自主意识、创新思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立足生命教育,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步骤,弥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不足。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是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生命困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意义。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的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了心理育人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推动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编写示范教材、建设在线课程等,实现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际上仍存在师生配比不足、教学目标空泛、课程设计与学生心理需求不相符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限。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人数2700万,随着90~95年出生的人逐渐毕业,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其心理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的入校改变着大学教育与校园文化氛围,为校园生活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存在感降低和生命价值观的缺失、对自身生命存在感受虚无以及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日益增多,这些都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戰。因此,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立足于生命教育设计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个体创设生动丰盈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在《生命的实相》中首倡“生命的教育”。1968年,美国知名作家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北部创建了一所从幼儿园到中学的“阿南达”学校,传递着寻找生命中成长快乐的教育理念。1979年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现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研究,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早在1997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就关注到“生命”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要从生命的层次全面认识我们的课堂,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随着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生命”这一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教学设施中,这其中标志性事件有辽宁省2004年启动的《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进入2008年,我国的生命教育步入大发展时期,该阶段的突出特征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010年7月,在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生命教育”。自此,我国的生命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命教育以呵护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会生命、涵养人之精神生命为价值追求。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首先,生命教育是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其次,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迪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价值。在通往生命终结的旅程中,懂得呵护自我、尊重他人、适应社会,学会用健康积极的方式管理生命,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三、 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科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课题,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心理健康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选择自我同一性教学单元,以生命教育为宗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 教学目标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务必使大学生在道德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意义。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与传统课堂不同,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自我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心理有机结合,充实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陈旭、张大均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和反思体验三个基本过程。据此,笔者设计“情境导入—小组研讨—网络互评—反思体验”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是情境导入。通过观看一段主题为“生命”的十分钟短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当侧重于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活动参与度,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个人能力、情绪情感融合输出,立体化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其次是小组研讨。学生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合作的需要。设置“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的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内容”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两个问题。讨论中,学生对有相同观点的他人举手表示认同,并由教师对学生小组研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这种研讨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倾听,更加深了同辈间的心理认同感,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形成。

接着,学生进行网络互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大学生的网络活跃度也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参考值之一。例如,学生可借助网络互评的方式,对教师发布在班级群中的作业进行线上交流与讨论。网络互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成长。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体验。推动个体自我成长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当今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个体缺乏对真实情感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管理时间,享受生命发展的过程,注重积累真实情感,合理排解不良情绪。

(三) 教学评价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评价要求教师重视对评价对象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自我发展,要尊重个体差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考察。首先,生命教育是整体性教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不只是关注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情感、情商等。其次,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再次,个体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合作氛围中,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渠道,实现全方位发展。

四、 结语

立足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实践。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人生变得充实而丰盈;通过生命教育,让个体生命得到延长,世界变得和谐而美好。

参考文献:

[1]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8-12.

[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0-37.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264(1):72-75.

[4]段东园,张斯珉.生命教育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33-34.

作者简介:

潘璐明,河南省漯河市,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