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勇老师的教师观

2018-08-20邓泽源

考试周刊 2018年74期
关键词:教学学生

摘 要:教师观,是对“教师”的看法和观点。包括对于优秀教师的思考、教育教学的思考以及师生关系的思考。本文通过阅读《教师的力量》和《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两本书,分析魏勇老师的观点,了解他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教师应该做什么”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教师观;教学;学生

教师,这个在我国已经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职业,究竟是怎样存在的?它是否真的那么高高在上而又遥不可及?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关系?通过阅读魏勇老师的《教师的力量》和《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两本书,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一、 教师的身份

(一) 教师不是“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说过:“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在意识形态被强化的作用之下得到大肆宣扬,成为人们对教师的讴歌。对此,魏勇老师提出了他的观点:不当灵魂的工程师。在他看来,这一说法将教师神圣化,一旦教师迷恋于此,形成了这个思想,将自己定义为高高在上的教师;他们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处处规范着学生的思想,就会导致学生的灵魂被“扼杀”。如果教师真的是“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学生的灵魂将会完全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成为任由教师摆布,没有思想,他们就是只会服从命令的“木偶”。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我们想要的么?

对此魏勇老师呼吁道:“不要成天惦记着人家的灵魂怎样,首先把自己的灵魂收拾利索了。”强调了教师首先要先律己并“站起来”,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的地位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不能高傲地去占有学生的思想与灵魂;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去“收容”那些破败了的灵魂。教师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永远是用爱心包容,而不是强硬地改变。

(二) 教师的力量来源于真实的存在

《教师的力量》中提到:“教师的力量来自教师的真实存在。”教师面对学生,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教师真正地热爱这个职业,而不是“扮演”教师这个职业;后者是脱离了心灵的。他们与学生存在隔阂,虽然在学生的心里,他们地位可能高高在上,但是这样的教师,总归是虚假的;他们不忠于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在学生的心里获得真正的地位与尊重。如果教师想要真正地被学生认可,就撕掉自己虚伪的面纱,释放真正的自我。

二、 教师的教与学

(一) 教学,遵循天性

教学遵循的天性不仅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天性,也要符合学生的天性。

1. 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自身的天赋特长,将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给学生。不同的教师天性特点不同,所擅长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魏勇老师提到了袁腾飞老师,他的讲课时“反应快”“嘴皮子溜”“可以现场用幽默的话语教学”;而魏勇老师自己认为,自己擅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并与学生一起探究,他的教学方式与袁腾飞是截然不同的。他自嘲:“如果让我学他,那我可毁了。”优秀的教师各自有各自的天性,一个教师假如一味地模仿其他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而忽视了发掘自己的特长天性,那就是東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做法。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学习到的别人的优点,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并未入其精髓——这正是天性所在的原因。教师的天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好似双刃剑,一个教师幽默风趣过度的课堂很可能缺乏深度的学习;一个深入探讨的课堂可能会少了一丝趣味。所以,教师不必过于自卑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及其他优秀的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能够将自己的天赋全部融入教学之中,使得教学效果出类拔萃,那就是最成功的。

2. 教学方式要贴合学生天性。魏勇老师在《带有神圣色彩的生活才有意义》一文中提到:“想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我们老师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个桥梁。”现代课程改革下,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会什么可能要比教师教了多少还要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连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都不感兴趣,那么他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可能也不会太高。笔者认为,魏勇老师所认为的观点恰恰是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思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进行才能让学生喜欢,教师贴合了学生的天性进行教学,一来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听讲,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再者,师生关系也得以融洽,学生更加喜爱教师,拉近师生的距离。

(二) 教学与思考

1. 教师使课堂充满思考。中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他们依赖于教师上课的“命令”和书本知识的“权威”,僵化了思维与逻辑,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而不加理解分析的“学习机器”。魏勇老师认为,课堂应该是充满思考的,教师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他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以语文教学为例,提到“优秀的表达不是推敲出来的,而是思想锤炼的结果。”他认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纠结于每一个汉字。对于形式与格式的过分注重,会导致学生的文学作品越来越缺乏新意;有思考能力的天才少年们很可能被埋没,而这也是现在惊艳的作品变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或许这就是对于天才的最大的挽救。

2. 教师的日常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教师自身也要将思考作为生活的习惯。魏勇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中说道:“我觉得教书要想教得好,脑袋就不能闲着。”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下课,都要思考,将教学问题想得很深;生活中一些现象也可以与自己的学科知识相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现实化,有实际意义,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开放式的课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魏勇老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将所见的事联系自己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思,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教师自身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三) 教学,学会批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就不能迷信权威。当下中国的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于权威的批判精神,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其批判思维的形成给予勇气与指导。好的课堂需要批判性思维,因为有一些我们所认为的消息与知识并不是绝对真实的。有了质疑,就会有发掘真正事实的契机,这是一种谨慎的态度。拥有批判思维的学生,不会轻易受到蛊惑;敢于批判,他们就拥有开放的思想与自由的人格。

魏勇老师反省自己也曾遏制学生的思想,为了应试而教学,使得真正有能力、敢于质疑与挑战的学生没有发挥他们的才能;他认为,如果仅仅是培养服从教师权威、扭曲自己见解、牢记书本知识的学生,那么中国还是不会有杰出的人才。

三、 教师和学生

(一) 勿忘出身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就不能做自己学生时代反感老师做的事情;教学活动时要考虑自己在这个年龄,能接受什么程度的知识;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学生经验教学,将书本的抽象概念具化为现实生活,容易理解的问题。他举例宗法制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联系自己的名字进行讲解,即能强调宗法制的“家”这一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看做与自己交流的“人”,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理解,学生能接受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学生见过什么……教师也做过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什么是自己最能接受并学习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不同的答案。将书本和学生的经验连接在一起,需要教师更广泛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 爱与尊重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提高自己读懂学生、洞察学生、理解学生的能力。魏勇老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探究问题,在课上能够给予学生质疑与反思的机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他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他愿意用一個释放了自己全部天性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教育的前提。魏勇老师是爱并且尊重他的学生们的,同样的,他也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爱戴。

四、 小结

魏勇老师的教师观,体现了他的教育教学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和优化教学。他的教师观,是与众不同、不受约束的,他的大胆创新、敢于批判、不畏权威的思想值得我们每一位想要成为教师的人和每一位教师学习。

参考文献:

[1]魏勇.教师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邓泽源,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教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