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管窥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为例
2018-08-20张亚妮
张亚妮,陈 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100)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
自201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以来,国家和社会逐渐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同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进一步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具体要求“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2012年,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且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管理的重要依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再次强调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并要求培养出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综上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期待不断提升,并且作为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培养工作的地位更是不断明晰。而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投入水平仍然较低,如何在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要是国家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师范院校作为目前培养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承担机构,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对此做出回应,探索解决矛盾的办法,才能符合新时代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与需要,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此背景下,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坚持立足陕西、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聚焦于自身转型发展与教学评建两大历史任务,持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创立“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推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学前教育省级“一流专业”建设。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陕师院”)前身是是1963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教育学院,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年,又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唯一试点院校。可以说,陕师院作为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新建本科院校,也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学前教育命名的普通本科师范高校的高等师范院校”[1],自改制起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瞩目,学校肩负着为陕西省及周边地区输送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的重大任务,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经验和积淀不足,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有限,据此,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及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需要,在经过慎重考虑、认真调研、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策划后,2015年启动“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科学、大胆地探索全科型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必须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形成能体现本校、本地区特色且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陕师院基于自身“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学术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道”的办学理念,结合陕西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依据国家及陕西省教育政策的要求,提出要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全科型、实践取向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模式的实践性,以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方向指引和检验标准。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智慧的运用上,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其教学实践活动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取向、应用功能,可以预防学前教育职前学习培训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应用的现象,增强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的联系,让培养出的人才在投身教育行业时能真正学有所用,技有所用。
(二)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全面提高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深入研究卓越幼儿教师有效培养方法,陕师院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依据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对学前教育系新入校本科学生进行遴选,选拔50人成立“创新创业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共设2个班,每班25人。具体流程如图1。
在选拔时,依据学生第一学期学习和表现情况,在第一学期末进行招生介绍与宣传,由学生自主提出申请,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按照遴选标准审查申报学生资格,进行成绩初审和职业性向测试(100人)、形体与表达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复审(50人)等两轮审查。严格的选拔制度确保进入卓越班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质并能迅速适应卓越班的高强度教学安排,第二周即进入正式培养阶段。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淘汰,保证进入卓越班的学生能够始终坚持努力学习,如有淘汰学生,则从非卓越班中选择能力特别突出学生进入卓越班进行学习,始终保持每班25人的小班化教学规模。在遴选时,考虑到整个学前教育行业男教师稀缺,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特为男生预留不少于10%名额,且适当放宽标准,以鼓励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男生积极申报。
图1 卓越班遴选流程图
(三)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1.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促进卓越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陕师院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和幼儿园建立“权责分明、互通有无、以研带学、学研结合”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依据陕西省政府对当地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指导,及时对社会需求做出响应,优化整合内部教育资源,积极利用拓展外部资源,与幼儿园合作,借助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深入一线教育实践现场进行学习;同时,学校也借此机会向幼儿园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技术支持,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2.实施理论、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以高校为基地的理论学习和以幼儿园为基地的实践体验有机融合
为每位卓越班学生配备一名副教授以上或博士学位教师为理论导师,一名省级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为实践导师,在第二学期初举行“双导师拜师仪式”,通过强烈的仪式感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念和理想。“双导师制”培养制度能有效加强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这是对以往学生只能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专门的实践环节中学习一线教学经验的突破。“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需要教育现场学习的课程交由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合作授课,聘请幼儿园特级教师、名园长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讲座;尤其是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充分与幼儿园进行优势互补,将高校教师的学理性剖析与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示范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打造校——园教学共同体。
3.构建“6513”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卓越教师教育中的“6513”实践教学体系旨在突出解决传统师范教育中重学理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按照“维护核心、拓展基础、强化实践、学用相成”的思路,通过学前教育与心理实验室科研训练、术科技能训练、模拟幼儿园实训室实训、幼儿园观摩、学前课程见习、学前教育综合实习等6种途径构成全程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5项专业能力,即琴法,舞蹈与音乐表演,美术、环境创设与手工制作,保育教育,幼儿生理心理实验与研究;发展13项职业技能,即培养学生具有弹、唱、舞、画、讲、做、玩、说、教、写、操、保、观察等职业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核心素养。
4.健全模块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学习路径
在卓越教师培养中,采取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因为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特性,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牢固掌握任教学科知识和技能,又要精通教育知识和方法。[3]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职业特点要求,建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及实践创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关注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博学多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5.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课堂,延展学习范围和深度
传统师范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直接的课堂教育,能够突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互动与人格关联,但随着新时代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的发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的限制。卓越班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继承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适应时代,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打造网络课程,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多方面拓展学生学习渠道,让学生能在课堂时间以外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而非学校规限的内容,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权利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作用,有组织地将学习内容科学地筛选和组织起来。[4]
(四)“乐幼”专业文化建设
卓越教师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的核心成份是师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5]专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推动教师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学校卓越教师计划以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和谐共进、乐于幼教、儿童第一、创新笃行的学前教育“乐幼”专业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互动和谐,以专业文化为根基来打造教育环境,又以教育环境为契机促进专业文化。尤为典型的方法是在学前教育系的教学楼内,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文化环境创设,发挥师生双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专业文化精神,构建教学楼内每一层独特的走廊文化、每一间教室多样的室内文化,让学前专业文化能够以可视化的形态真正深入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中来,以文化熏陶环境,以环境彰显文化。
(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卓越教师计划当中突出的亮点,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在学术创新方面,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独立或跟随导师从事科研项目,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注重学科领域内的创新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学生通过科研项目正式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创造性产品及其它经学校认可的成果,且满足第一单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条件的,都可根据其产出价值大小转化为相应学分,以示嘉奖;在自主创业方面,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基础学习后,第三年起允许学生以休学保留学籍方式进行创建幼儿园、早教机构、育婴机构等创新创业活动,但须事前申请,经学校专家组论证同意,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后再进行。
(六)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形成对教学的有效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两大管理四大建设进行卓越班管理机制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和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抓好课程建设、实验室科研建设、实践实训建设及专业文化建设。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作为试点项目,是学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后创建的,其有效性需要实践的检验。为此,卓越实验班教学质量评估的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目前,主要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学生发展状态为根据,以年度成果报告为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卓越班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培养经验总结与反思
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开设创新创业卓越幼儿园教师实验班的过程中,及时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卓越教师计划的有益经验,并且根据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自身办学实力,进行批判地参照取舍,以期卓越计划能够有效实施。在近期,笔者向第一批卓越班学生发放《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以期监控并总结首期卓越班自开办以来的人才培养成效和教育教学效果。问卷内容包括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考试评价、教师教学、师生关系、班级文化及学习效果等七个一级指标及下属的若干二级指标构成,采用Likert scale五点量表法,问卷每个项目的得分介于1与5之间,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卓越班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越低,标准平均值为3分。结果显示:学生对卓越班教学质量的满意率较高(M=4.16,SD=0.43),在随机采访中也发现学生对卓越班的教学体系普遍认可。但也有个别二级指标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在实习、见习等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安排上,满意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学生们希望加大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期待看到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幼儿园的教育实然现状,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有以下培养经验需要被反思和重视。
(一)明确全科型、实践取向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
实行卓越教师计划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教育自然发展的规律。高校在实行卓越教师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定位,尤其是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指向性更强,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人才。而学前卓越教师培养的根本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对高教育质量的需要,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6]陕师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始终坚持服务地方、面向社会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就是为陕西省及周边地区提供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支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据此,陕师院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全科型、实践取向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更是清楚地表明了自身教育的特点,即一种兼顾学科发展和职业需要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注重培养学生宽广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注重教育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所需的专门知识。[7]可以说,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卓越教师计划成功的基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使得教育教学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建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在学前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当中,应当注意保持对国际社会学前教育变化发展的持续关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验,科学预测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学前就业市场的变化规律,依据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水平,培养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学前人才。加强在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地—园—企”结合、“教—研—训”结合,三个“三位一体”的全科型、实践取向人才培养机制,搭建立体式、全方位教育平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卓越本科人才的发展。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借助幼儿园及学前教育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进行学术创新与技术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进而引发新知识的学习和利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创新性应用型卓越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3+0.5+0.5”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半年在园进行实习锻炼,半年回校进行调整充实。[8]当然这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但这种教学框架下容易出现下园时间过于集中且不够充分,使准教师们在校三年当中难有机会体验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变化发展,不易深入地对幼儿园运行机制、改革路径及幼儿的学习变化过程进行全面了解。所以,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当中,陕师院尝试构建自己独特的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即对“3+0.5+0.5”框架进行改良,打造全程实践模式。
图2 卓越班实践教学体系图
由图2可见,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以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体验,通过教师带队入园访问观察、邀请幼儿园教学名师来校讲座或授课、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视频并对其行为进行研讨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敏感性,积累丰富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素材,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经验。在2-6学期,每学期都设有为期两周的下园见习,在第7学期进行入园实习,同时,结合教育实习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在这样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下,学生能真正在入职之前就建立起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适应专业生活的能力。
(四)实施全程化实践性教学方式
在卓越班进行授课时,配合全程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有三点要求:第一,“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有过论述:“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使它们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教育。而且,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活动的塑造,而是要通过活动来塑造”[9]充分论证了实际操作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卓越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已经开展了模拟教学、说课赛课、微课录制等“实战活动”,并聘请幼儿园或校内专家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在入职前就已能够事先总结教学的经验;第二,师徒制的传帮带机制。卓越班学生在实践学习时,采用师徒制的方法进行活动,具体而言,师生按照1:5的比例组成学习共同体,按照全程实践的要求,以“共同备课——观摩上课——经验总结——模拟试课——点评试课——正式上课——回顾反思”的循环流程进行授课学习,为将来进入幼儿园教育现场做基本教学经验准备;第三,问题讨论式的学习形式。卓越班在授课时,以“马蹄形”的方式围绕教师环坐,由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环境,并提供适宜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概念,了解全局。采用“Seminar”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沙龙,围绕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理解和观点后,教师再做进一步的补充讲解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潜能,形成自己的学术认知与判断。
(五)形成富有特色的“乐幼”专业文化
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文化是卓越教师必备的要素之一。专业文化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与自律,无法通过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来形成,而是要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的。[10]师范院校在打造卓越教师计划时,应当注意专业文化的建构,尤其是要以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为基础,打造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与其他师范院校共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不要“千校一面”或“千人一面”。陕师院在专业文化上秉持以“乐幼”为核心的专业文化,围绕“乐幼”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诸如,幼儿话剧表演、绘本剧展示、我爱黑白键、我是幼儿故事大王、幼儿玩具手工创作大赛和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都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认知与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乐幼”的思想,致力于践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度过快乐、健康、有意义的童年。
总之,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能希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预见的是,实行卓越教师计划的确是提高师范院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期待的有效方法。我们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与创新路径,为学前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