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西安市某小学为例

2018-08-20刘娟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防性社会工作者组员

刘娟娟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近几年,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儿童性侵犯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儿童期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性意识和性保护能力都比较薄弱,因而对于儿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就2017年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来看,儿童性侵(14岁以下)案件达378起,受害人606人,而且,在这些数据中女童人数为548人,占比90.43%,男童人数为58人,占比9.57%;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仅仅为1岁,7岁~12岁占比最高,为32.84%;有49.96%受访城市儿童和受访农村儿童未接受过防性侵教育,其中,48.74%城市儿童、52.64%农村儿童希望通过学校接受相关教育,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画册等方式教授儿童[1]。

目前,我国14岁以下儿童性侵教育普遍缺失,学校和家庭在提高儿童防性侵意识方面的工作有所缺位。“性”一词在我国家许多人对其是避而不谈,认为有伤风化,或者说比较含蓄。我国农村的性教育并未普及,家长、教师都缺乏相关知识技能,加强立法,增强幼儿父母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是非常必要的[2]。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案件时有发生,所以让儿童学会辨识性侵犯、在遭遇性侵犯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好的预防性侵犯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儿童防性侵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女童遭遇侵害占比较高,男童占比也不容忽视。因为男童受到侵害具有隐蔽性,所以,男童侵害的现状不容忽视,相关法律也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在性侵的侵害者中,男性为绝大多数,女性占少部分,而同性性侵的情况也存在。

第二,儿童防性侵意识普遍不足。调查发现,少部分儿童“很害怕但不敢决绝”,绝大多数的儿童会进行反抗。但是,当他们面对熟人、老师或者邻居之类的人,就会选择相信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也不会进行反抗。

第三,家长教育的缺位。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应该担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因素,各方面都还不成熟,需要家长们正确的指引。“性”一词在我国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含蓄的,害怕儿童过早的接触,家长们闭口不谈,所以,就给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第四,学校教育形式单一。学校仅仅通过老师的口授告诉儿童们怎样保护自己,教育形式的单一,也不会对遭受性侵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儿童防性侵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儿童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有关,而且与监护人员、教职人员及相关法律也有关系[3],这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改善服务对象生活,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对此,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儿童防性侵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儿童防性侵教育缺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有责任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社会工作应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保护儿童方面有所贡献。

(一)政府要求社会工作在儿童保护方面有所作为

政府在我国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应积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就相关文件来说共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者作为一股新型力量,必须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协助开展儿童的家访活动,对家庭困难的儿童定期进行调查评估,作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加强与学校、家长之间的沟通,协助他们做好保护儿童的工作。

第二,就家长来说。社会工作者应指导、协助家长们了解并掌握孩子的情况,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家长也必须掌握必要的防性侵知识。

第三,就儿童保护相关部门来说。各地相关部门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定期排查周边的各类隐患,对学生和老师重点检查他们是否有异常,抓好各类隐患排查工作;各个地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坚决杜绝青少年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做好儿童防性侵教育工作。

(二)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应用研究较为成熟

小组工作是一种在面对面的小组内以及通过此小组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方法,它以科学的方法,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案主走出困境,以使在参与过程中促进预期的变迁[4]。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小组成员解决现阶段遇到的困境,适合社会的发展,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

第一,就社会工作角度研究儿童防性侵教育来说,国内许多学者都做了研究,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在保护儿童方面的作用。

第二,有些研究以小组社会工作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来提升儿童性安全认知水平。通过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性安全认知不足的问题;也有的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出发,从儿童性侵干预立场、干预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工作对于儿童防性侵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分析来看,无论是个案社会工作还是小组社会工作都对儿童防性侵教育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组工作实务分析

基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此次小组组员共有15人,活动分五次,每周进行一次,调查研究儿童性侵、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及起因,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7年11月,长安新星儿童成长援助中心“防性侵从娃娃抓起”项目正式开启。笔者跟随该中心一同前往西安市长安区杨庄库峪口小学进行小组工作前测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自我安全知识水平,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小组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效率。

长安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主动求助”的原则,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机构的服务对象为长安辖区内或流经长安区的未成年人,他们常通过公安护送、市民指引或由本中心的外展工作小组带回中心。社工从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文化教育和成长规划以及融入主流社会等方面对儿童提供援助和帮助。

根据前期的评估来看,儿童的防性侵意识还比较薄弱,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对儿童的防性侵的教育缺失,家长对儿童防性侵教育也不够重视,所以,做好儿童的防性侵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应树立责任意识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一)前期准备

在主题的选择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儿童在自我保护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儿童比较倾向于游戏、画画等方式进行互动,所以,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社会工作,让儿童学会辨识性侵犯、在遭遇性侵犯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好的预防性侵犯,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可行性。

在对象的筛选方面,对于组员的筛选,坚持自愿原则和保密原则,对自愿参加小组活动的儿童发放问卷,当场回收,选出15位成员参加此次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共进行五周,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升儿童防性侵知识和技能,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可能性。

在理论的选择方面,小组社会工作主要针对学龄期儿童,处于学龄期和青春期。处于学龄期的儿童在学校不仅仅只接受书本的教育,而且教授他们社会技能、生活技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下,儿童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得到周围人的鼓励,那他就会获得勤奋感,对今后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此外,还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该小组成员主要处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潜伏期、性器期。从原始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个体性器官成熟,两性差异开始显著[5]。运用角色扮演理论,让小组成员互相扮演“侵害者”和被侵害者,提高小组成员对性侵行为的辨识度。

在需求评估方面,为了更好的达到小组目标,提高儿童防性侵教育的质量,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前期需对组员进行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借助家访的机会到儿童生活的地方进行观察,期间还前往儿童所在的小学进行前期评估,通过调查了解到儿童存在以下需求:

第一,学习辨识性侵的需要。儿童的自我安全知识水平较低,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学习防性侵方法的需要。家长的缺位以及学校教育内容单一。儿童防性侵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学校也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此次调查的儿童非常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及被性侵后的一系列补救措施,学校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除了讲授相关的知识,还准备了相关的视频、书籍等儿童感兴趣的教育形式。

第三,创伤后紧急处理的需要。童年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永久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创伤后的心理治疗。

综合前期的调查问卷获取该地区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状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小组成员的活动。

(二)具体介入

小组活动以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为指导,设计小组活动。儿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为儿童的每个阶段的教育提出了具体的依据。儿童主要介于9~14岁,在学校的儿童不仅要以学习为主,而且,给他们讲授社会和生活的技能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社会工作者主要以讲授为主,以游戏为辅,积极引导同学们学习防性侵相关知识、技能。

首先,小组工作开始阶段是小组成员之间、社会工作者与成员之间建立关系的阶段,同时通过制定小组契约使小组更加规范化,增强小组成员的认同感。社会工作者以团体小游戏——字母拼图为破冰游戏,可以适当缓解组员矛盾、困惑的心理状态。

其次,小组工作中期是组员的关系走向亲密化,同时也是小组成员之间权力竞争的开始,所以,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应慢慢开始向边缘转移,但还是小组的中心位置,使组员自身的能力凸显出来,从而能开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社会工作者以PPT的形式向组员讲解男女的不同之处,提高组员的兴趣;在第二、第三节活动中主要以身体接触为主,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深入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接触的距离使同学们了解到礼貌的身体接触会使人比较舒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递温暖、信任、善意等,是可以被允许和接受的;在小组工作的中后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协助组员将有关问题澄清,整合小组内部资源。在第四次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和组员从人与人之间身体接触的方式引出这次活动的主题_什么是性侵犯,性侵可能会出现怀孕、感染疾病等问题的出现,所以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带领同学们学习了有关艾滋病的相关常识,并通过看视频短片提高对其他疾病的认识。

最后是小组工作结束阶段,小组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好组员情绪和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等问题,还要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并做好小组评估(见表1)。

表1 儿童防性侵教育小组工作活动表

四、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

为了验证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有效性,选择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估。过程评估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结果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法,这样更加简便又能达到评估的目的。

在过程评估中,有许多儿童认为这次活动只是简单的游戏,但每一次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从不知道什么是性侵犯到如何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在活动进行到第三次的时候,老师们也参与进来,和同学们一起互动,提高了小组工作的效率。

在结果评估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成员的自我认知和调查问卷来评估小组的实施效果。在小组成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感知方面,许多同学都认为自己懂得了如何与他人的安全相处、如何保护自己。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性侵”,但是,参加了这个小组后,我不仅知道了这方面的知识,还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很开心能参加这个小组”。(成员A)

“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是不可以让别人触碰我衣服遮挡的部位,通过这个小组的学习,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这样的活动,我认为还要继续开展,效果非常好”。(成员B)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表中,认为小组活动效果好的有73.3%,仅仅13.3%认为此次活动效果不好。在活动结束时,有许多同学通过本次活动对于防性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更加懂得了与身边人的安全距离(见表2)。

表2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表

五、结语

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儿童防性侵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组社会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分别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儿童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儿童防性侵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科学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助人活动,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儿童防性侵教育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防性侵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防性社会工作者组员
防性侵教育在初一学生中的实践研究
“防性侵”讲座促健康成长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学生防性侵的教育策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幼儿园防性侵教育的实施策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小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