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那普仑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依从性研究
2018-08-20,
,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抑郁症的主要手段,尽管有多种药物在临床得到应用,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安全有效,能令人满意的药物。米那普仑(Milnacipran)是近年来得到应用的一种新型特异性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再摄取双重抑制剂(Serotonin-noradrenalin reuptake inhibitor,SNRI),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服药的依从性有待得到进一步证实。为此,本研究将其与艾司西酞普兰进行了对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组患者来自2016年4月~2017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共60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抑郁障碍及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癫痫、闭角型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既往有酗酒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接触及滥用史者,精神发育迟滞及人格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2周未使用过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等药物的患者。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选患者随机分至米那普仑组及艾司西酞普兰组,各30例。米那普仑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8~57岁,平均(33.6±10.7)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7±2.3)年;治疗前HAMD量表评分(25.96±4.63)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21.32±4.51)分。艾司西酞普兰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9岁,平均(34.3±11.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8±2.4)年;治疗前HAMD量表评分(25.49±4.58)分,HAMA总分(21.47±4.49)分。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及治疗前HAMD、HA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用药 米那普仑组:起始剂量为25 mg/d,根据病情调整至75~100 mg/d。艾司西酞普兰组:起始剂量为5 mg/d,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至10~20 mg/d。观察期均为12周。研究期间禁止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及心境稳定剂。有严重睡眠障碍患者可短期(连续用药少于2周)合并佐匹克隆7.5 mg 每晚,或右佐匹克隆1~3 mg每晚。
1.2.2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采用HAMD-17、HAMA评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末进行评定。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有效,<25%为无效。减分率=[(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HAMD评分]×100%[1]。安全性评估应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将治疗后各条EI的最大评分≥2分(TESS定义为轻度以上)视为不良反应[1]。
1.2.3依从性评估 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RAS)评估治疗12周时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该量表共10个条目,除条目7、8回答“是”记1分外,其他条目回答“否”记1分。得分越高,患者依从性越好,总分≥6分视为依从性好[2]。在研究开始前对评分人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并进行了一致性测验,Kappa值>0.86。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HA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米那普仑组: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6 例、无效2例;艾司西酞普兰组:痊愈11例、显效12 例、有效5 例、无效2 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根据TESS评分及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米那普仑组共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艾司西酞普兰组11例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2.4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治疗12周末,米那普仑组MARS总分≥6分者28例(93.33%),艾司西酞普兰组27(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
3 讨论
抑郁症的发生有诸多遗传因素的基础,但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需精神科医生进一步研究阐明。临床治疗的药物众多,如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米安色林、氟西汀等,但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其安全性与依从性有所下降,对抑郁症的复发及预后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一种安全、依从性高的药物,对抑郁症的长期服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能同时与5-HT转运体的两个位点(基本位点和异位位点)结合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国内外许多临床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均证实艾司西酞普兰具有较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3-8]。而米那普仑是近年来得到临床应用的一种新的药物,有研究认为其与帕罗西汀、米安色林、氟西汀等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少[9-10]。本研究将米那普仑与艾司西酞普兰进行了比较,观察12周,结果表明其在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方面与艾司西酞普兰相当,常见不良反应为心悸、口干、头晕、恶心、乏力、失眠等,差异尚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受医院规模小,与所选样本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米那普仑抗抑郁疗效肯定,其不良反应少程度轻,患者服药耐受性及安全性尚需更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