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文安天下,武定乾坤
2018-08-20郦波
文/郦波
临危受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正在南边讲学讲得过瘾,打算从此矢志不渝传经布道。
可是突然朝廷来了一纸任命,升王阳明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南是指南安,赣是指赣州,汀是指汀州,漳是指漳州,四州合在一起,统一由王阳明巡抚。
这是一方诸侯了。王阳明此前做的都是文职,这个职务可是兼统文武,兵权也在手上。
王阳明是知识分子出身,虽在兵部也做过官,但是没有统过兵、打过仗。而且他被赶到南方来,就是因为他的阳明心学和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
既然如此,怎么又会任命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给他呢?
王阳明之所以得任这个职务,和一个人有特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是时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书王琼特举先生”。
说起王琼和王阳明,两人堪称平生知己。对王阳明了解最深的人就是王琼。
王琼在宁王之乱中任用王阳明,在《明史》上被称作是任人唯贤的典型。
明代中期以后,民怨沸腾,尤其是江南地区,本身就赋税很重,这种重压之下,正德十一年,南、赣、汀、漳四州起事,匪患愈演愈烈,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王琼这时候转任兵部尚书,虽然不认识王阳明,但大家都是仁人志士,彼此都很了解。于是向朝廷保荐了在南方做太仆寺少卿的王阳明。
王阳明拿到这个任职后,并不愿意去,他向朝廷写了一份辞职报告。为什么呢?
第一个理由,我老了。都45岁了,我年轻的时候一片忠心报国,可朝廷不用我,还把我流放到龙场去。现在我老了,打不动了,让我去打仗,我不去。
第二个理由,我要回家陪我奶奶。我奶奶96岁了,从小奶奶把我带大,奶奶对我最重要。
第三个理由,我是文官,我要讲学啊。我不跨界,我不去打仗。兵部调我去当巡抚,去打仗,这不是我该干的事。
王阳明百般推辞,中间还主动跑回家去看奶奶。
但朝廷后来有旨,说你已经看过你奶奶了,巡抚还得干。
圣旨其实是王琼执掌的兵部代拟的:“既地方有事”,“王守仁着上紧去”,“不许辞避迟误。钦此。”
王阳明其实也未必真的不愿意去。他从小就有做圣人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5岁就跨着一匹骏马,身背宝剑,挺身出塞。可以说,王阳明在军事上用心已久,年轻时他最早的志向其实不是讲学,而是去带兵打仗,建不世之功业。
最终,王阳明接受了任命,收拾收拾行囊,带几个仆人准备上任去了。
声威退敌
王阳明走到吉安府万安这个地方,正是货运繁忙季节,赣江上都是商船,王阳明的官船也在这个商船的大队之中。
突然前面一阵喧哗,听手下人来说,前面那段狭窄处有数百流寇正在劫船,杀人越货,抢东西。而且那段江面狭窄,必须从那儿过。这一下,前后商船大乱,大家都茫然无计,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王阳明大喝一声不要乱,掏出官印对大家说,我是新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我大军随行而至,这几个流寇不在我话下。你们大家都听我的。
王阳明交代大家,把所有的商船组织起来挂上自己的宫旗,所有的商船有鼓擂鼓,无鼓呐喊。让商船跟着他的官船排成阵势,徐徐向前。
所有人一听,有朝廷官员保护,商船随官船行进,就有主心骨了。所有的商船跟王阳明的官船排成一列,雁行而进,沿江而上,一边前进一边擂鼓助威,齐声呐喊。
那帮流寇一打听,说是巡抚大人经过。那巡抚得带多少兵啊,我们这几百人怎么打得过?岸边群群跪拜,大声请求饶命,说自己都是流民,也是被逼无奈。
王阳明派人上前说,你们这般恶行本来罪不可赦,但念你们初犯,赶快把抢劫的财物、行凶的刀具都放下,然后各回各乡,等待政府安置。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现在所说的哲学,也是心理学。王阳明当时敢于在这种狭路相逢的格局中兵行险招,就因为早已把对方的虚实看得清清楚楚。
在中国古代,书生握起笔,文可安天下;放下笔,武可上马定乾坤。那些流寇连常人都不如,蒙垢之心在王阳明的明镜面前毫无躲藏,虚实尽现。
王阳明后来平宁王之乱时,兵力远不如宁王朱宸濠,但是他把宁王朱宸濠玩得团团转,就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