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2018-08-16李宜洺
李宜洺
〔摘 要〕在經济、文化、生活都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不少人都在学习乐器,其中作为传统乐器的古筝也得到了一大批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古筝教学和演奏。
〔关键词〕古筝演奏;肢体语言;运用;意义
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通常是指日常交流中感情流露时自然引起的肢体的动作,是一种即兴的状态,但在艺术的范畴里,肢体语言已经不再仅仅只是随意的偶然的动作。只有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并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之后,用“舞台化”的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超越生活的肢体语言。
传统古筝演奏教学,更多重视的是乐理教学和演奏技巧手法教学,作为表演艺术,这对古筝演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只有技巧不仅无法充分表达曲目中的感情,而且会使教学和演奏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演出中的可欣赏性,古筝教师开始注重对非乐理知识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这其中就包括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准确表达。
一.肢体语言的定义
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欣赏者更透彻的理解乐曲内在含义。古筝乐曲是由乐器来演奏,因此无法通过语言的演绎传达作品的喜怒哀乐,演奏者只有通过合理且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让听众接受并融入作品中。美国戏剧家贝克曾说:“动作是激起观众情感最速捷的手段。”在乐器演奏中这句话同样适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就可以迅速地激发观众对于乐曲的兴趣和敏感度。对于古筝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定义,笔者以为,就是在演奏过程中通过上半身(头、腰、臂、肘、腕、指)的运动在诠释曲目内在意义的过程,是建立在演奏者充分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肢体表情体现音乐境界的过程。广义上说,肢体语言可以包括一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手势、眼神等等。
二.肢体语言的分类
肢体语言可以分为动态肢体语言和静态肢体语言两种形式。静态肢体语言指的是无音乐伴奏形式下,演奏者所展现出来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通常出现在演奏开始之前的酝酿情绪与演奏结束之后的情绪淡出,时间简短。动态肢体语言不同于静态的地方在于它是伴随演奏出现的,跟随着曲目情绪变化而变化,不仅仅是面部情绪变化,更多体现在身体表达上,主要是双臂的动态表现,这是提升观众默契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配合乐曲高潮出现时达到情感高潮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首古筝曲的演绎,是动态肢体语言与静态肢体语言交叉出现的过程。在乐曲开始之前,首先出现的静态肢体语言,演奏者要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演出前最后的调整,对乐曲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摸索,酝酿好情绪才可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比如我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老师,她在实际的演奏之前,总会留出时间酝酿,保证心境与曲意的合二为一,在气息沉稳、凝神定念后方可抬手演奏,而她的起始酝酿过程也正是观众的酝酿过程,以此可以静心等待演出的开始,并为之后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做了铺垫,同时拉近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调用动态肢体语言,根据其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身体状态,比如在一些感情深厚的曲子中,演奏者通常会身体前倾、大臂用力带动小臂进行演奏,由此不仅可以诠释乐曲的感情,更可以体现演奏者的个人魅力,提升观众的注意力和感悟力。相对来说欢快的曲目主要运用手指和手臂演奏,同时配合头部及眼神的轻微变化,达到默契的配合,充分展示乐曲的情绪并把这种情绪传递给观众。而演奏结束后、起身谢幕之前,需要在余韵中保持短暂的“回味”时间。不同于打击乐器极强的节奏颗粒感,古筝本就是一种音韵悠长的乐器,曲目意境常为旷远高邈、韵味深厚,倾听过程中身临其境,结束后依然留有余香,因此在最后一个音结束后,演奏者还须通过静态的动作给观众缓慢的放松,从曲意中慢慢抽离,这才算是一首乐曲的终结。
静态语言偶尔也应用于乐段上,古筝曲由多乐段组成,乐段之间的相互配合融洽,才能呈现出曲目的完整性,不同乐段搭配不同的肢体语言,一般乐段演奏进行中采用动态肢体语言,其中间隙插入静态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运用会极大影响到曲目的演奏效果。
三.肢体语言运用的意义
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无论是技巧还是乐器本身的音色音效都无法完全取代肢体语言所传递给观众的情感。
首先,肢体语言的应用有利于拉近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数量庞大,群体众多,有的人是古筝专业演奏者,有的是古筝业余爱好者,还有的仅仅只是爱听古筝曲,更有甚者是想通过古筝演奏得到心灵的片刻平静的,听众的形形色色,给古筝演奏者带来了较高的演奏要求。演奏者与观众本是互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由古筝而结缘,因曲谱是无法带给人美感的,只有演奏可以,所以演奏者对于听众而言是美感的传递者,因而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透明或不透明的传播关系中,与观众进行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听众听演出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听曲子的意境,而静态肢体语言和动态肢体语言的运用恰恰就是为了展示古筝曲的内涵,因而肢体语言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沟通工具。这样无论面对何种类型的观众,演奏者都可以激起观众的兴趣,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完美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作品本身没有意义,无法用一张曲谱就告诉千千万万的听众曲目本身的内在含义,演奏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作品的重现。这里的重现不仅仅只是调式、节奏、音高的演绎,更多的应该是作品内涵的再现,演奏者应运用各种方法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中肢体语言就是表现内涵最直接的途径,可以充分提升作品感染力。演奏者应将肢体语言完全溶于演奏全程,配合曲目的感情,用神情和肢体不断吸引观众走入音乐的世界,充分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不仅如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多注意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将肢体语言纳入日常教学范围,提升肢体语言在演奏中的地位,但同时,肢体动作不能“假大空”,必须有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并以真实的情感及气力作依托,才是具有美感与意义的。
除此之外,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帮助观众产生视觉联想。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今天高度发展的媒体实况及繁荣的演出市场需求下,古筝演出机会越来越多,而听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古筝演奏综合能力的提升,观众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觉,更要求视觉上的享受,演奏者除了技巧的高超之外,配合精致的妆容和服装,并融入传神到位的肢体语言,定将是一场成功且精彩的演出。总之,演奏者只有将演奏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在表达乐曲情感的同时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演奏者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古筝事业传播、宣传者。
四.肢体语言所能诠释的美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时间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是抽象的艺术。所以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就必须通过演奏者的表演,演奏者在自身感悟的基础上,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加工创作,再用精湛的技艺将作品本身和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传达给观众。优秀的演奏家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演技”去感染听众、引导听众去理解曲目的内涵,懂得如何“奏”,肢体自然且不做作,专业素养极高,由此可称之为优秀的演奏家。
肢体语言是古筝演奏的一部分,是用适当的动作体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情感内涵,肢体语言传达的舒适,是乐曲中的美感,是为了让听众聆听作品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肢体语言切不可僵硬,不可生涩,这会影响到曲目的表达。肢体语言也是演奏者自身风格特色的体现,往往演奏者不同,同一首曲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演奏家有类似的技巧,却有着不同的肢体语言。所以肢体语言既是传达音乐情感的必备之物,也是演奏者显示自身特色不可或缺的手段。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在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应用的重要性。首先肢体语言不同于演奏技巧,是演奏中对于演奏技巧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深刻内涵,肢体语言包括静态肢体语言和动态肢体语言两种形式,它们各有用途,却共同提升着音乐的表现力。其次对肢体语言的应用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不仅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还会提升作品表现力,同时让观众产生视觉联想,由此可见肢体语言的魅力。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认为肢体语言是产生美的必须途径,不仅体现了音乐的美,更是演奏者自身魅力的体现。由此可知,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李樊. 分析古筝舞台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J].才智,2017(8)
[2]陈玉莲. 浅谈古筝教学中演奏呼吸的调整与肢體语言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7(13)
[3]李玲.论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J].乐器,2014(5)
[4]原艺霖.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对于音乐美的诠释[J].乐器,2016(10)
[5]容邵.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试论[J].艺术科技,2016(10)
[6]刘倩.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及应用[J].艺术评鉴,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