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
2018-08-16潘锡泉
潘锡泉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课堂教学活力提升是实现学生对美好课堂向往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将这一论断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学生对当前美好课堂的向往与教师课堂吸引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引发这一矛盾的根源就在于课堂教学活力的不足,使得学生听课状态处于疲乏态势、教师上课又缺乏激情而丧失教学“幸福感”,最终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这也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所面临的新常态,成为影响课程内涵式质量提升的重要梗阻。因此,如何寻求一种可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活力的方法或教学手段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幸福感”,实现自我发展,以及满足学生对美好课堂向往的必然选择。
本文基于锦标赛理论、系统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奠定详实的宏微观理论基础,并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设计了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路径,剖析了锦标赛理论、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期望能够为那些可以采取锦标赛激励机制进行分团队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理论基础
1.锦标赛理论为课堂内部小组成员之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内部微观基础
“锦标赛”理论(Rank-Order Tournam ent)源于管理学领域,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学的莱瑟尔(Edward P.Lazear)和斯坦福大学的罗森(Sherwin Rosen)提出,他们在研究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关层级管理时,为了解决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监督成本而设计出来的专门用来考核代理人——经理人业绩排名的员工激励机制(Edward P.Lazear&Sherwin Rosen,1981)。后来由于该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并逐步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在锦标赛理论框架下,管理者通过奖励最有生产效率的员工,激发员工内部之间的竞争,进而可以起到刺激其他员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绩效的目标。因此,在锦标赛理论看来,企业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晋升机制来发起锦标赛,激发员工之间的竞争活力,继而提高生产效能。换句话讲,“锦标赛制”式的晋升会给成员之间形成某种外在的激励,促进成员个体之间的主动竞争(化被动为主动),强化员工自我激励的同时还不需要企业付出高额的其他监督成本的激励机制。显然,这种基于自我激励主导的竞争机制所创造出的业绩显然要高于被动式激励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所以,将锦标赛理论根植于教育领域,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力提升从理论上讲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不仅能够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供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还颇具解释力,能够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活力,其发生机理主要得益于大学课程考核的特性。因为,大学课程考核中,平时考核在整个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中占据很大比例,甚至有些课程是完全采取平时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教师掌握着学生最终期末考核成绩的评判。所以,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面向课程各小组(成员)发起锦标赛,课堂各小组(成员)为了能够在期末考核成绩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一般是为了获取奖学金、各类荣誉等,或者是为了能够申请免修同类型课程,主要表现为英语课程,考出等级可以免修)而参与这一锦标的夺取,成为参赛运动员,教师则演变成为裁判员。最终,教师可以基于各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参与课堂互动、作业展示、抢答问题等行为特征,给出客观的平时考核成绩。显然,锦标赛理论是激发课堂教学中内部小组成员之间竞争活力的动力源泉,为课堂内部小组成员之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整体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内部微观基础。
2.系统论为课堂“组际”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外部宏观基础
系统论源于生物学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其核心思想是将治理对象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而不是将各个部分进行简单的相加或机械组合,系统的功能在于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所以,就系统论本质而言,就是借助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潘锡泉,2017)。将系统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实践中,就是要将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机体(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有机耦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小组(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利益进行有效激活,对外以小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不能仅仅只看到宏观层面的课程小组,也不能仅仅只关注微观层面的课程小组内部成员,而是应该围绕宏观层面的课程小组与微观层面的内部小组成员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要考虑到外部宏观层面其他小组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情况动态地进行自我调整,又要看到内部小组成员之间的活跃程度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实现两者有机的耦合,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显然,系统论就是激发小组“组际”间竞争活力的动力来源,为课堂“组际”之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整体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外部宏观基础。
3.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课程小组内外部成员之间及“组际”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内外部宏微观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本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范畴,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研究中,其核心思想是对传统的股东中心理论的再造。从管理学角度看,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团体和个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力提升中具有很强的开创新,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按照企业治理模式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最终的成绩取决于小组“组际”间的课堂表现力,以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课堂表现力(小组负责人对小组成员的考核),他们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课堂学习各小组及其小组内部成员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推动课堂教学活跃度的主要动力。课程小组及小组内部成员两者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最终考核成绩。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力依然不均衡。所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力提升也应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营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共赢氛围,促进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以达到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作用。这也就从理论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核心要义就是要以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为操作目的,激活课堂各小组内部主体成员及其“组际”之间的课堂竞争活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从理论上奠定宏微观基础。显然,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激发课程小组内外部成员之间及“组际”间竞争活力的动力源泉,对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案例: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面向金融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大三学生进入商业银行订单班之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对于那些金融专业进入商业银行订单班的学生而言,就会出现重复性学习该课程的情况。考虑到这一现象,学校规定已学该课程且期末考核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具有申请免听的资格和机会。这一制度措施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为了能够在进入订单班之后可以申请免听而具有强烈的自我激励作用,从根源上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适用于锦标赛理论、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在锦标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实践。
1.“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机理
(1)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基础:考核机制的设计。根据锦标赛理论、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仿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支行,每个支行设置行长1人,业务经理1-2人,客户经理2-3人,柜员2-3人,教师扮演主要裁判员(外部锦标赛),支行行长扮演次要裁判员(内部锦标赛),分别发起内、外两轮锦标赛。第一轮外部锦标赛中,每一个支行扮演运动员角色;第二轮内部锦标赛中,各支行内部成员分别扮演运动员角色。采取如下考核机制:
其一、教师根据各支行课堂抢答问题、作业表现等课堂活跃度指标对各支行和支行行长进行考核,根据表现情况给出各支行的课堂活跃度排序,按照10分的级差来给每一个支行分配基础分。
其二、支行行长根据支行内成员上课课堂抢答问题、作业表现等课堂活跃情况进行考核,同样需要根据表现情况给出支行内每一位成员(包含客户经理、业务经理与柜员)的课堂活跃度排序,根据10分的级差给支行成员进行考核得到支行成员的考核分。
其三、支行行长的最终得分由教师对支行的考核基础分决定,支行内部各成员的最终得分由教师对各支行的考核基础分(权重50%)、支行行长对该成员的考核分(权重50%)加权得到。
(2)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实践机制。根据课程考核机制的设计,首先,基于系统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每个支行能够得到教师所给基础分的高低(各支行排序)取决于支行所有成员在课堂上的表现活跃度,这又与外部其他支行的表现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各支行需要随时根据外部其他支行的表现情况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如果仅仅只是支行中个别成员的参与显然难以与其他支行相竞争。所以,各支行(成员)具有很强的动力去维护本系统的整体利益继而有效激发各支行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尤其是支行行长的最终得分是由教师对该支行整体活跃度进行考核给出,所以,各支行行长更有动力进行自我激励开展与外部其他支行的竞争,同时也会对本行内成员发起锦标赛,激发支行内成员为实现本行整体性的竞争力(或者为获得更好的排序)而提升课堂参与率,进而提高课堂活跃度。
其次,基于锦标赛理论机制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从外部来看,教师作为主裁判员,成为锦标赛的主要发起者,各支行作为一个系统,为争夺“锦标”成为运动员开展激烈竞争。从内部来看,行长成为裁判员,掌握着本支行内每一位客户经理、业务经理和柜员平时考核成绩中参与课堂活力的排序,因此可以对支行内的客户经理、业务经理和柜员等人发起锦标赛,每一位客户经理、业务经理和柜员为了能够得到行长给自己更好的排序夺取“锦标”而成为运动员展开激烈竞争。显然,在外部教师和内部支行行长分别发起的双重锦标赛激励机制下,不管是各支行作为整体性系统,还是各支行内部成员自身为了获取更好的成绩(达到80分以上)而达到进行订单班之后可以免听该课程以获得更多自由的资格(机会),均具有强烈的动机去赢得“锦标”(获得更好的排序)。因此,在锦标赛理论机制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活力提升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管是外部支行之间的竞争,还是支行内部客户经理、业务经理和柜员之间的竞争,共同的特征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获取更好的排序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不管是支行还是支行内部成员均具有自我激励机制,能够自觉地、充分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营造支行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共赢氛围,从而为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注入活力。
根据上述系统论、锦标赛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融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机制的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
显然,根据图1,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活力提升实践机制的演化路径并非任何一种理论机制可以实现的,是系统论、锦标赛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系统论为支行之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外部宏观基础,而锦标赛理论则为支行内部成员之间竞争活力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奠定了内部微观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始终贯穿于系统论和锦标赛理论,扮演起了系统论与锦标赛理论有机融合的桥梁作用,为外部支行之间以及支行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活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奠定了宏微观理论基础。
图1 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机制演化路径
2.“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效果
基于系统论、锦标赛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力提升模式在“商业银行风险方案与案例分析”课程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各支行上课出勤率明显得到提升,为了支行整体利益,支行内部成员之间似乎形成了一定的软约束机制,尤其是支行行长,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的出勤率进行监督,成员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相互监督氛围。
其次,各支行上课抢答问题的活跃度出现井喷、课堂作业展示的质量相较于以前得到了质的飞跃,甚至有时候各支行为了获取上台展示作业的机会,主动要求教师观看他们制作的精美PPT,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成绩(排序)。
最后,各支行内部成员之间变得似乎更为团结,有一些支行甚至开始形成了具有本支行特色的支行文化,当本支行成员上讲台展示课堂作业的时候,以鼓掌或者呼唤口号的方式营造气氛,以期能够获得更好的分数(排序)。
显然,基于系统论、锦标赛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其课堂教学活力提升所产生的内外部效应不仅为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幸福感”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实践进程中教学活力不足与学生听课处于疲乏状态而难以满足学生对美好课堂向往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四、结语
基于锦标赛理论、系统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理论上剖析了课堂教学活力提升的可行性,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奠定了详实的宏微观理论基础,并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设计了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实践机制的演化路径,剖析了竞标赛理论、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能够有效缓解课堂教学实践进程中教师教学活力不足与学生听课处于疲乏状态而难以满足学生对美好课堂向往之间的教学主要矛盾,为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幸福感”提供可行的思路。
第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