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浅谈数感的培养
2018-08-15郭菊华陶礼科
郭菊华?陶礼科
[摘 要]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容易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大脑中缺失数感。作者举例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是从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二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三是在观察思考中培养数感;四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关键词]数学; 数感 ; 培养 兴趣 ; 训练 ; 观察; 静态 ; 动态
我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教学楼高9千米,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教室的面积大约是25公顷…… 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才发现原因出在我自己的教学上,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的一种意识,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数感缺失。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例如:在《秒的认识》中让学生体验60秒时间的长短,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跳绳、画画、读书)等来感受1分钟的长短;在分数的认识当中,对整体“1”可以提供学生实际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干、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等等;在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到在教室,操场上测一测、量一量、跑一跑等活动来体验和感受1厘米、1米、1千米的长度。
又如: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但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我们学校有900人,900人在操场集中举行升旗仪式是什么样的,大约像10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就是10000人。可以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参照物。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老师要做的只是用一点点的时间带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我以前的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干巴巴的讲了很多但一直效果不好,后来改变了方法,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虽然还是有少部分学生会出现上面的错误,但相比以前极枯燥的讲解效果好了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浓了。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吧!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纯的计算训练容易使学生生厌,而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的效果也还不错。
如【算24点】游戏:由教师随机抽取4张牌,让学生用+、-、×、÷等方法算出24。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的口算能力,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煅炼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还有【抢30】的游戏:两个人轮流报数,最少报1个,最多报2个,报到30就胜出。学生为了游戏的胜利而寻找窍门,发现要抢到30就必须抢到27,要抢到27就必须抢到24……这些都是3的倍数。这些游戏学生都很喜欢,在学校可以和老师、同学玩,回家还可以和家长玩。
我在班上每个学期还举行一次【算24点】大赛,采用淘汰賽,决出全班前5名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观察思考中培养数感
例如:9的乘法教学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发现1:从上往下观察:一个乘数都是9,第二个乘数依次加1,积依次增加9。
发现2:从下往上观察:一个乘数都是9,第二个乘数依次少1,积依次少9。
发现3:积的十位比第2个乘数少1。
发现4:积的个位和十位相加得9。
发现5:积的个位与第2个乘数的和是10。
我想只要在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生是可以有这些发现的。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将静态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发现9的乘法积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比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后,花点时间让学生计算教室中的桌子、书、凳子等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许多学生容易把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搞混淆,这也是老师头疼的问题。我相信只要老师肯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吸收新课程理念,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