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8-08-15农斯淇
农斯淇
【摘 要】本文论述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针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办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校企之间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提出建立统一指导机构严控办学规模、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手段等措施,促进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
【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96-02
一、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
(一)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我国航空公司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开放化的社会招聘模式,直接催生了空中乘务人才市场的诞生,并受到了许多高校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空中乘务专业诞生。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空中乘务专业培养已初具规模;教学基础设施设备逐渐趋于完善,办学层次逐步上升,初步建成了培养体系,目前已培养出一大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为我国民航事业发展提供了所需人才支持。例如中国民航大学、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成都航空技术学院等。高校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主,重在培养国家、社会当前切实需要的空中乘务专业各类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办学体系、办学层次逐步上升,形成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相对完备的培养体系,并且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前几年的几百人到现在的几千人,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快速势头。
1999年,中国民航学院等院校首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办学层次不断趋于完备,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的许多高校开始陆续申办空中乘务专业,如2010年厦门理工大学开设空中乘务专业,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等。随着开设空中乘务专业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空中乘务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完备,在人才培养体系、模式与标准上也基本成型。现阶段,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统一,发展状态较为稳定。根据航空公司用人标准和招聘要求,参照《民航乘务员》《航空承运人合格审定》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规则,结合航空乘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内容,各高校积极制定了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达成共识,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统一,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基本一致。以上这些都是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值得我们肯定和骄傲的。
(二)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主要瓶颈。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影响因素,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缺陷与问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予以克服和解决。如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现象严重,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办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校企之间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够理想等。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的指导机构,直接导致多數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克隆、模仿、雷同化现象严重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多数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基本均为其他专业的一个方向,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专门的一个专业而被设立。在开设课程上,也大多以民航概论、形体训练等为主,采用“X+1”模式,缺少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利于空中乘务专业发展。
除了培养模式雷同化现象严重外,在办学水平上也存在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现象,不利于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相对于飞机制造技术、航空运输等技术性强专业而言,空中乘务专业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但在所产生的形象价值与经济价值方面却要高于强技术性的其他应用型专业。而这恰恰是造成高校乱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申报门槛低、过多过滥、专业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一些高校申报空中乘务专业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航空人才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来开办,在空中乘务专业的基础设施、师资、教学资源投入上不那么上心尽力,导致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水平低下,专业课程形式化,不能正常发挥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效能。
二、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改进策略
(一)建立统一指导机构,严控办学规模。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及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管理与控制,国家层面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的相关指导机构,选举指导委员会,对我国各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开设、培养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管控,减少空中乘务专业乱设、培养模式克隆等行为现象的发生。通过统一的指导机构来规约高校空中乘务专业行为,引导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健康发展。在建立统一指导机构的基础上,为了改变空中乘务专业就业颓废态势,减少不合理空中乘务专业设置,如作为其他专业的一个方向而被设立等,还需要加大控制力度,严控空中乘务专业办学规模,这是保障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诚然,当前我国航空市场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仍然较高,但由于空中乘务专业实际所占份额较小等原因,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还需加强市场调研,严格控制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办学规模,避免办学规模超出市场需求量,引导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从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削弱专业培养模式雷同化现象,就必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整合资源。信息时代背景下,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网络给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高校可以运用电脑等智能终端去获取自身专业发展所需各类资源。同时,还应挖掘现实中一切可利用资源,并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筛选、整合这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等等。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各高校应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基础上,充分融入自身办学特点、专业特色,融入自己独有的办学优势,改变与自身不匹配的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力求实现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求各高校在树立认真正确的态度前提下,将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工作提上日程,通过对自身空中乘务专业现存不足、专业优势、办学特色等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实现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通过创新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模式,进而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特色的打造,实现自身教学的进步。除此之外,高校负责人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空中乘务专业成功办学经验与专业教学方法,以弥补自身不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便捷工具获取所需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现代空中乘务专业办学新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航空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各类专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基于这一初衷,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未来发展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各高校应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合理设置空中乘务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另外,教育部门应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引导改革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贴近市场,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之间的壁垒,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相一致。
从长远角度考虑,根据我国航空事业未来大众化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必将成为空乘职务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未来航空公司对空乘职务人员的专业要求、素质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会变得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在严控办学规模、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质量、人才培養质量的提升。通过合理设置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建立精英师资团队、逐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跟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路线前进等一系列有效举措,达到空中乘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目的,使输出人才能较好地满足航空公司经营发展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航空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四)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手段。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各种高新技术在社会各方面中的应用给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交通出行、购物娱乐、教育办公等方方面面。面对这样优越的条件与环境,高校在发展空中乘务专业过程中,应积极借助于这些高新技术来改变、改革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云课堂等。运用这些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方法来开展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提升空中乘务专业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高新技术、现代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在空中乘务专业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必须做出的专业改革,是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的。
总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努力,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但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相关机构人员的不懈努力,校企合作的不断紧密,相信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会越来越好,空中乘务专业人才越来越优秀。
【参考文献】
[1]张玉,李文婷.有效提升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5)
[2]梁梦婕.广西空乘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空乘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探析[J].校园英语,2014(13)
[3]刘是今.我国空中乘务专业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3)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