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歌载舞话陶瓷——陶之歌

2018-08-15宋艳丽

学与玩 2018年4期
关键词:制陶陶器

宋艳丽

传说在远古时代,没有盛东西的器皿,人们喝水吃饭都用手捧,非常不方便。有个叫宁封子的人,是黄帝身边的一位能工巧匠。一天他捕捉了几条鱼,架在篝火上烤,准备美餐一顿。可是不小心把鱼烤焦了,他有点懊恼,就在地上抓了一把稀泥糊住剩下的几条鱼,扔到了火堆里。正在这时黄帝命人叫他过去,他走了三天之后回来,忽然想起烤鱼的事,急忙扒开火堆,发现鱼早就烧焦了,但是外面裹着的泥却成了一层硬壳。他灵机一动,拿起烧焦的土壳,到河里盛了水,发现水没有漏出来。他很兴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不懈的尝试,最终烧制出了可以盛水盛饭的陶器。黄帝得知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就任命宁封子为“陶正”,主管烧陶一事。

这个传说体现了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实际上,陶器确实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美国《考古学》杂志评出的201 2年十大考古发现中,我国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的二万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选。陶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最早的陶器来自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虽然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但制陶已经相当普遍。经历了先秦两汉,到了唐朝,制陶业繁荣起来,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此后,随着更加精美的瓷器的出现和发展,陶器生产加工步伐逐渐慢了下来。如果把瓷器比作轻盈、灵动的舞蹈,那么陶器则像浑厚、粗犷的歌声。

陶器除了可以用来盛装、储存食物和水,作蒸煮的容器,还被用作乐器(如陶笛、陶鼓、陶铃、陶钟、埙等)、礼器和冥器。礼器是古人在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冥器来自于古人以物陪葬的习俗。

美丽的陶

原始的陶器是素陶,没有美丽的色彩和纹饰。但人类有追求美的天性,而美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野外采集蔬果和在田间耕种时,制陶人发现了植物的美,他们将叶片、花朵、果实、种子等植物形象画在陶器上,图案自然而富有想象力。在狩猎和放牧时,制陶人发现了动物的美,他们将动物的形象及形状似羊角的图案等画在陶器上,简洁而生动。在结网捕鱼时,鱼、贝壳、网、水也进入了制陶人的视野,于是陶器上出现了鱼纹、贝壳纹、网纹、水波纹、涡纹等。在祭祀跳舞时,欢快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制陶人,他们将舞蹈的人画在陶器上,表达人们的虔诚或者喜悦。

古人观物取象,将大自然的一切反映在陶器上。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与温暖,他们崇拜太阳,于是在陶器上出现了太阳纹。水是生命之源,他们崇拜水,于是陶器上有了水波纹。他们祈祷人类能生生不息,像蛙类那样多产卵,于是有了蛙崇拜,陶器上出现了蛙纹。

这些陶器的美是生动的,朴实的,带着生活的气息、泥土的芳香。同学们在博物馆里欣赏陶器时,可以留意一下它们的花纹。

长寿的陶

大家学过《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吗?文章讲的是厨房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平和谦逊,不与之计较。后来它们都被掩埋进地下,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腐朽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要从陶器的原料、制作工艺说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陶瓷”一词,其实陶和瓷的制作过程虽然大体相似,但它们使用的原料和烧制温度等都不同。制陶使用的原料是黏土,或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甲骨文字“陶”表示一个人蹲坐在地上,使用一根木棍一样的工具给黏土造型。

同学们制作过陶艺作品吗9-般大众体验到的是拉坯的环节,陶器的制作步骤还有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配泥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清除杂质,二来是为了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

拉坯是成型的手段,准备工作是揉泥。拉坯前泥要揉匀,要把泥里的气泡揉出去,同时,揉泥使得泥的分子排列有规律而便于拉坯。拉坯阶段,先把泥均匀归中之后,再用力把坯拉起来。最后要修坯,主要是把坯的底部修匀,同时也是调整器形的一个重要阶段。

成型后就要给陶器配釉,方法有三种:浸釉、涂釉和喷釉。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它自然吸附到一定的厚度;涂釉是用毛刷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表面。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在陶窑中,木质燃料燃燒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

最初的陶器露天烧成,粗糙易碎,后来人们将陶坯放到窑中,用控制燃烧状态的办法来提高陶器质量。一万年前,在原始窑中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是红色的,称为红陶。七千年前,人们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颜料绘制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在器物的表面,形成彩陶。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关键工艺是在烧制后期,用泥封住窑顶,同时渗水入窑,使烟熏碳渗。经受了陶窑里的高温,烧制后的黏土不会在空气中氧化,陶器们就拥有了坚固的身板,可以与时间抗衡了。

有趣的陶

同学们,让我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陶器是会“歌唱”的。没错,它以自己的形态、质地在吟诵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方法、途径、作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陶器是生动的研究、恢复当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千万不能堵的小孔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著名的陶器珍品,它的身影在历史、博物书籍中也出现了多次呢。它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这件陶器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盆内壁用黑色颜料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头上戴着奇异的帽子,像是化了装的巫师形象。人口部与鱼头外廓重合,好像嘴里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两张人脸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在互相追逐。

绘制在陶盆上的这幅画看起来是不是很生动?当初发掘出来的时候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是惊喜不已,对它进行了小心翼翼地检查,发现盆底中间有一个小孔,以为是受到了损坏,于是请专家进行了修补。看到“修好”的人面鱼纹盆,大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不久他们就陷入了疑惑:在以后发掘出的一些陶盆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小孔!看来这不是偶然现象,是当时人们特意做的。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專家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这个人面鱼纹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流行仰韶文化的地区有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即把夭折的儿童遗体放在陶瓮中,用瓮当棺材,用盆当盖子,埋在房屋附近。而盆中间的小孔,是方便“灵魂”出入的通道,所以类似的陶盆上都有这样的小孔。小孔有个大作用,还真不能给堵上。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行为,但它代表着亲人对不幸离世的孩子的思念。

最古老的:复印机“

请你仔细看,这个陶钵的底部印有纹路,像不像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用来纳凉的席子?这可不是为了美观加上去的,而是由于工匠把未干的陶坯放在席子上,席子的纹路便印在了陶坯底部。从席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编制席子已经相当熟练,而且有了一定的规律。这块席子是用人字纹编织法编织成的,经纬粗细相同,都是扁条状,而且经带和纬带呈“人”字形相交,彼此穿过或压下二到三条,依次推移而成。当年的席子是很难保存下来的,而陶器恰巧成了它的“复印机”,让今人了解了当时编织的技艺。

猪的驯化史

在制造陶盆、陶碗时,一些有艺术细胞的新石器时期制陶人还制造出了一些艺术品,比如猪、羊等小动物的造型。看,这头陶猪野性特征突出,腹部下垂,鬃毛突起,长嘴伸向前方,四腿交替好像在奔跑。而另一头陶猪站立着,安静了许多。它的体型虽然与野猪仍有些近似,但头部已经明显变短,是人工饲养驯化的结果。还有几头猪被围在猪栏里,成了驯化后的家猪。制作者们仔细观察,作品高度仿真,让我们了解了猪这一人类饲养的主要牲畜的驯化史。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统”

现今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着如网般密布的地下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雨水等排出,使地表干爽、清洁。古代的城市怎么解决排水的问题呢?陶制管道功不可没。这两件陶水管是夹砂灰陶,直筒形,周身装饰着绳纹,一头稍细,可以环环相套。它发现于平粮台古城。

平粮台古城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城垣是正方形的,有南、北两座城门。南城门位于南城墙正中,在古城南门门道下挖有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在沟底铺设了一条陶质排水管道,上面再并列铺两条陶排水管道,三条管道的断面呈倒“品”字形。每节管道的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节节套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设置还颇为合理,那么城里的人们就不用惧怕暴雨来袭了。

陶缸上的“中国画”

有这样一件陶器,它不但是国宝,而且是国宝中的国宝,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它就是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陶缸外壁上绘着一幅画,在画面左侧站立着一只白鹳,它全身洁白,昂首挺胸,嘴里叼着一条鲢鱼。画面的右侧,竖立着一把石斧,装有木柄,上面有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白鹳目光炯炯有神,显得勇猛而有气势。相比之下,被叼的鱼僵硬瘦弱,毫无挣扎反抗之力。

这幅画被称为“中国画的开山鼻祖”,它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作者把鹳浑身涂成了白色,表现鹳的羽毛轻柔的质感,就像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鱼和石斧的外形用“勾线画法”勾勒出轮廓,轮廓内填充色彩,就像中国画中的“填色画法”。

作者为什么要绘制出这样一幅图画呢甲我们和专家一起推测一下事情的经过吧。在新石器时代,白鹳氏族和鲢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只见白鹳氏族首领手拿石斧,勇猛地冲向敌人,一番搏斗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来人们将这件事画在陶器上,来纪念英雄的丰功伟绩。

敬请期待:《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猜你喜欢

制陶陶器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指尖上的小陶器
云南少数民族陶艺
云阳陶器,极简,极真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洛南制陶人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