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黄止痒搽剂治疗轻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2018-08-15傅燕华吴怡峰符秋婧徐燕丰

西部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痤疮黄芩皮损

傅燕华,蔡 希,吴怡峰,卞 青,唐 烨,符秋婧,徐燕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以及瘢痕为特征,好发于面部、颈、上臂和胸背部。本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且极易反复,治疗延误或不当会产生瘢痕及后遗性色素沉着等并发症。近年来,由于新药、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鉴于痤疮病因复杂,目前强调系统治疗;但由于发于皮肤,外治能直达病所。三黄止痒搽剂是医院皮肤科的特色制剂,临床使用数十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其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于上海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120例由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按照受试者的入选顺序,将随机数字填写在受试者病例记录表上,将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 治疗前积分/分男/例 女/例治疗组 60 15 45 25.88±5.63 24 15.91±4.58对照组 60 14 46 25.67±5.04 36 15.74±4.53

1.2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及《临床皮肤病学》[2]相关标准制定。皮损轻重分级参照Pillsbury 四级改良分级法[3],选择符合轻度(Ⅰ级)标准痤疮患者:粉刺为主要皮损,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

1.3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有关痤疮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者;2)年龄 18~40 岁,性别不限;3)面部无其他可影响观察的疾病者;4)进入试验1月内未口服或外用其他治疗痤疮药物者;5)患者自愿加入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排除:1)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2)继发性、职业性及药物引起的痤疮患者;3)同时患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皮炎、银屑病等其他可能影响临床疗效观察的面部皮肤病;4)1个月内使用过治疗本病的其他药物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已知对药物成分过敏者;7)在观察期间失访、不能按时复诊治疗、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者,不列入疗效统计,但记录不良反应者;8)研究者判断为不宜参加临床研究的其他情况者。

1.5中止与退出标准1)资料不全者;2)自动终止治疗者;3)因故失访者;4)违反方案者;5)因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者;6)撤销知情同意书者。

1.6治疗方法治疗组外用三黄止痒搽剂(沪药制字Z05190760,规格:100 mL/瓶,含苦参、大黄、黄芩、黄柏各25 g)2次/d,涂于患处。对照组外用0.025%维A酸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0021817,30g/支)每晚1次,涂于患处。4周为1个疗程。

1.7观察指标入选时严格按照病例观察表所列项目进行检查和记录。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对患者的皮损部位照相,并计数非炎性损害与炎性损害的数目以及皮损总数。将面部分为额部、左颊、右颊、鼻部及下颌共5个区域。分别记录每区域各类皮损的数目。并以总积分形式对皮损进行评价,评分标准[4]为1个粉刺计0.5分,1个丘疹(直径1~5 mm)计1分,1个脓疱计2分,1个结节(直径>5 mm)计3分,各类型皮损积分的总和为总积分。

1.8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痤疮的疗效评定标准制订。综合疗效评价以受试者的总积分计算疗效率,分4级判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遗有少许色素沉着,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积分值减少95%以上;显效:大部分皮损消退,临床症状显著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好转:皮损有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改善,积分值减少50%~<70%;无效:皮损无明显消退,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积分值减少<50%。以痊愈+显效+好转患者的百分数计为总有效率。

1.9安全性评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受试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均记录在临床病例观察表上。不良反应按轻、中、重度分级。并按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肯定无关”5级评定标准进行药物相关的因果分析。符合前3项判定为不良反应,并据此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2.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不符合以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2,P=0.016),见表 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治疗2周及4周后皮损积分2组皮损积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治疗组2周及4周后皮损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治疗2周及4周后2组患者皮损积分变化情况(±s) 分

表3 治疗2周及4周后2组患者皮损积分变化情况(±s) 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1;△表示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积分 2周后积分 4周后积分治疗组 60 15.91±4.58 7.38±3.72*△ 3.82±3.27*△对照组 60 15.74±4.53 9.13±4.99* 6.42±5.45*

2.3安全性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共有20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局部皮肤刺激症状。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0.14,P=0.001);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无需特殊处理,均能完成试验,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痤疮属中医“粉刺”“肺风粉刺”范畴。《外科启玄》云:“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指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中医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本病发生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治疗以疏风清肺,除湿解毒为主[5-6]。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雄激素增高,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以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有关[7-8]。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减少皮脂分泌,保持毛囊及皮脂腺管口畅通,使淤积的皮脂腺顺利排出;以及杀菌、消炎,控制感染。与西药相比,中药价格低廉,副反应少,更为安全;但中药外用药物剂型种类相对单一,临床运用受到限制。而西药对皮肤刺激大,不良反应明显且容易复发。

三黄止痒搽剂由苦参、大黄、黄芩及黄柏共4味中药组成,味苦、性寒,外用具清热燥湿解毒及干燥收涩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中药具有较广的抗菌范围。文献报道,苦参中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黄酮类等,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和抑菌等药理作用[9],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菌及真菌都有抑制作用[10-11]。大黄的游离蒽醌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12],其中大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3];黄芩具有较强的抑制微生物作用[14],黄芩中的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能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15];其中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16];黄柏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抑制免疫的作用[17-18]。因此三黄止痒搽剂治疗痤疮,能使药力直达病所,促进皮损消退。

本研究显示,三黄止痒搽剂对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患者皮损的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痤疮黄芩皮损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