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2018-08-15王宝贵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砖雕乡土文化产业

王宝贵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更是精神文化的充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乡土特色文化就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心中儿时的记忆、骨子里的习俗。可见,乡土特色文化,既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道德风尚的思想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来源和文化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土特色文化的支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更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乡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模式的市场运作,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其中,承载着民族习俗、礼仪庆典、建筑风貌、工艺技艺等在内的乡村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乡土特色文化,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道德风尚的思想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来源和文化支撑。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大好形势。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变化中求发展,在提质中寻突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甘肃省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新的飞速发展。

一、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文化是品质生活的内涵与灵魂,文化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才可以发挥其潜在市场价值。甘肃乡土特色文化借助产业载体实现了其促进经济发展、振兴当地经济的作用。例如,通渭的书画产业、临夏的砖雕产业、卓尼的洮砚产业均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打产业。

通渭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通渭翰墨飘香,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通渭除发展生态农业外,积极发展书画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近年来,通渭着眼于书画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包括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四馆一院”、悦心画廊、文化综合体等多种大型文化在建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项目工程的建设也会拉动本地制造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地居民就近就业。

临夏砖雕的雕刻与安装本身就解决了本地千余人就业。除此之外,由于受藏族文化、回族文化、汉族文化的共同影响,临夏还发展藏式家具、藏式烤箱、葫芦雕刻、刺绣等多种文化衍生品,其中刺绣与传统手工布鞋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女性的就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合作的“唐卡”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藏传佛教的千年瑰宝,具有巨大的文化传承价值和珍藏价值。千幅唐卡项目曾被国家文化部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该项目以千余幅画面生动全面地展现了甘南藏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发展历史,是一部完整的藏族文化百科全书。

甘南卓尼集自然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土司历史文化、洮砚文化之大成,以其多样性、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卓尼被誉为“藏王故里、洮砚之乡”,县内的洮砚产业是本地的民族特色产业,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洮砚的雕刻手法、工艺流程、艺术风格与生产经营已自成体系。洮砚的雕刻、销售极大地增加了就业量;精品洮砚畅销国内外,带动了卓尼区域经济发展。卓尼县政府以卓尼鼎元艺术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洮河绿石砚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依托,深入挖掘卓尼县的资源和文化特色,重点开发洮砚和木雕等优势产品,引导开发民族服饰、刺绣、唐卡、藏毯等特色产品取得了一定成绩。

庆阳的香包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香包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香包产业的兴起对于调整当地以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也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科技助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文化为科技提升提供土壤与应用空间;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对文化具有强有力的驱动、支撑、提升作用。

尽管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在甘肃越来越明显,但就目前来说,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还远远不够。这突出表现在对文化产品中富含的人物、故事、造像、服饰、舞蹈、音乐、图案等优质基因缺乏现代化和科技化的展示手段,并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传统的临夏砖雕讲究将书法、绘画和雕刻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朴的艺术魅力。以神韵公司为代表的砖雕龙头企业使用传统工艺为主,企业中的骨干多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技艺追求精湛。由于传统的手工砖雕耗时长,成本高,安装难,技艺精,特色浓等特点,公司的生产多为满足展览、寺庙装饰等大型项目建设的需要,并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与神韵公司传承文化技艺的理念不同,能成公司更看重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在面对临夏砖雕强大的开发价值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时,能成公司则依托高科技手段研发平民化砖雕,采用工业化生产,利用轻质材料PU来解决水泥砖雕成本高、安装难的问题。PU砖雕每平方米的价格仅是手工砖雕的四分之一,成为大众市场的首选。可见,临夏砖雕走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是市场化的需要。

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改变传统的文化生产、表现、传播及消费方式,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打破产业边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加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对于促进乡土文化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体制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的前提条件。甘肃尝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的管理架构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政府部门负责区域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审批及资源保护监管等行政职能,改由投资主体按照市场规律组织运营。例如,定西通渭、甘南卓尼与临夏分别建立了画廊协会、洮砚协会与砖雕协会,构筑起政府、企业、协会、市场之间的相互沟通平台,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约束条件,互相监督,共同打造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同时,甘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施“政府规划引导,民间资本跟进”的“双轮驱动”策略,如临夏砖雕以能成公司、神韵公司为砖雕骨干企业。民间资本成为甘肃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但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够完善,通渭书画产业、临夏砖雕产业、卓尼洮砚产业的主流构架大多局限在“小公司+农户”和“小作坊+农户”的形式,企业小而分散,规模效应无法实现。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这是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一次新的突破。

二、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不足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凭借丰富的文化“家底”,甘肃将本地特色文化定位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女娲)、民俗民族民间文化。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是文化资源大省。由于甘肃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民族成分复杂,信教人数众多,使得甘肃乡土特色文化绚丽多彩,但其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国家级贫困县较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衍生产品缺失,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

例如,甘肃省对包括敦煌在内的多处石窟文化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门票经济”仍然是主要收入渠道。目前的旅游衍生品很容易被复制。文化创意不足是其短板所在,急需引进文化创意人才,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为其出谋划策。由此可见,我省得天独厚的石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开发、转化,进而形成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还处于较低端发展的状态。

(二)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资金短缺

甘肃目前的乡土特色文化产业的层次与水平,享受不到国家关于文化创意和服务设计、文化金融、文化外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相关政策的缺失会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尽管《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文化金融扶持计划”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困境带来了机遇,但各大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门槛高,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再加上文化产业大多具有公益性、创业性、含有知识产权性质的特点,小微企业还是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仅要鼓励小微企业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资金,还要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小型微型企业,促进小微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尤其对于县域地区来说,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形成完善的资本运营市场,还存在巨大的挑战。

(三)乡土特色文化传承人日趋消失

文化传承是文化的内在属性,是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巨大挑战。工业产品的日益丰富,使得很多民间手工艺品的消费逐渐萎缩,文化传递链断裂。以临夏神韵砖雕公司为例,临夏制砖、雕刻、安装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集中于50岁左右的年龄,缺乏年轻人。目前砖雕市场需求好,处于发展鼎盛时期,工艺传承却存在问题。临夏的刺绣、葫芦雕刻,卓尼洮砚均遭遇同样的困境。有些文化艺术品对从业者要求甚高,如甘南唐卡的制作,要求创作者从小受到佛教的熏陶,有虔诚的信仰,才能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支撑其完成高强度、高精细的唐卡作品。这就使得一些乡土特色文化因传承人缺少可能会日趋消失。

三、甘肃乡土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紧跟市场需求,在提质中寻突破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得以存续,一些传统工艺得以复苏,文化传承后劲得到增强。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乡土特色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要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价值。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制作精美、文化深厚、艺术性观赏性强的特色文化产品,而要减少各种粗制滥造、价格低廉、影响品质形象的街边纪念品和小商品。

(二)保持乡土特色,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各地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位条件,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要立足特色,充分利用宝贵的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效益比较突出的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化品牌优势。

目前,许多乡土特色文化产品仍处于表面展示阶段,缺乏对文化精髓和历史底蕴的深度挖掘,以致市场效益低下。例如,近年来走红的古城古建筑旅游,因充分挖掘了悠久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提升了品牌和市场价值。有些地方跟风仿效,把原有建筑拆除,翻建各种仿古建筑,但由于缺乏对专业和细节的把握,导致新建筑粗糙雷同,缺乏民族宗教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难以得到市场认可。所以说,立足特色,深度挖掘产品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三)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

要促进特色文化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特色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及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融合发展,特别是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形成高端的产业价值链。通过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带、特色文化示范园区、文化产业集群、文化龙头企业,整合文化资源,可实现特色文化产业的水平一体化,加强企业间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流通及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挖掘、整合、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特色,还要推动城镇化转型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统筹指导,引导各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四)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新的要素向农村集聚

近年来,甘肃省围绕“一带一路”加大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乡土特色文化产业纵深发展,促进新的要素向农村集聚。特色文化产业要通过吸引各种专业人才、各类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先进技术等,在完成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实现现代要素在乡村的重新集聚组合。传承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遗址遗迹。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活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发展特色食宿文化产业,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振兴

特色食宿既是历史和风俗的见证,又是文化的重要基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食宿文化产业也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家乐、渔家乐和休闲农庄等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实现特色食材、烹饪方法,使用器具既传统地道又现代高大,让人们在吃的过程中,品出了乡愁,传承了文化。以古村落、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为重点,加强乡村建筑文化复兴,增强乡村建筑的发展规划和统一建设,充分调动建筑师、文化学者、业内专家等各方力量,力求将建筑文化融人生活,塑造独特景致,唤醒历史印迹,弘扬文化传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安静生活、乡土乡情的向往和需求。●

猜你喜欢

砖雕乡土文化产业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