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及治疗原则
2018-08-15刘树民
刘树民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一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具有发作性和重复性。在我国癫痫发病率约为1‰,患病率约为5‰[1],是仅次于脑卒中的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治疗不仅要完全控制发作,还要保证患者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常用抗癫痫药物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用药原则作简要叙述,以期对癫痫病防治提供参考。
1 常用抗癫痫药物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地西泮。
1.1苯妥英钠 抗癫痫作用显着,镇静作用较弱[2]。本药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 mg/L[3],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
1.1.1适应证 本药适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
1.1.2用法用量 成人起始剂量0.2 g/d,2次/d,1~3周增加至0.3~0.5 g/d,分3次服;极量为0.3 g/次、0.5 g/d。当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症状控制后,改服控释制剂,成人1次顿服,儿童2次/d。小儿常用量:开始5 mg/(kg·d),分2~3次服,按需调整,不超过0.25 g/d。维持量为4~8 mg/kg或按体表面积0.25 g/m2,分2~3次服。
1.1.3相互作用 该药为肝酶诱导剂,与糖皮质激素、洋地黄类、口服避孕药、环孢素或三环抗抑郁药合用时,可降低这些药物的效应。长期饮酒可降低本药的浓度和疗效,但服药同时大量饮酒可增加血药浓度。与异烟肼、磺胺类合用可能降低本药代谢使血药浓度增加,增加其毒性。与抗凝剂合用,开始增加抗凝效应,持续应用则降低。与含镁、铝制剂或碳酸钙等合用时可能降低本药的生物利用度,两者应相隔2~3 h服用。与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时,因本药可使血糖升高,需调整后两者用量。本药与利多卡因或心得安合用时可能加强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苯巴比妥对本药的影响较大,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与丙戊酸钠有血浆蛋白结合竞争作用,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调整本药用量。与卡马西平合用,后者血药浓度降低。
1.1.4不良反应 因对胃肠道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神经系统可有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等小脑前庭症状。其他有皮疹、牙龈增生和面部粗糙等,可影响钙的吸收容易发生软骨病和影响生长发育[4]。因干扰叶酸代谢可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必要时可服用叶酸预防。
1.2苯巴比妥 常作为儿童癫痫的首选药物,抗痫谱较广,起效快,半衰期长达30~90 h。苯巴比妥抗癫痫发作的有效血药浓度为10~40 mg/L,高于40 mg/L可发生毒性反应。至今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低毒和价廉的抗癫痫药。
1.2.1适应症 苯巴比妥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小儿癫痫发作和预防高热惊厥复发的首选药物[5],也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1.2.2用法用量 成人1~3 mg/(kg·d),或60~150 mg/d,分2~3次服,也可在睡前一次服用[6],老年人应减量。婴儿为3~5 mg/(kg·d),年长儿为4 mg/kg。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的负荷量,成人和儿童每次3~15 mg/kg,婴儿6~8 mg/kg;注射速度成人30~100 mg/min,婴儿、新生儿应<50 mg/min,发作控制后继续给维持量。
1.2.3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除可加速洋地黄、苯妥英钠、口服抗凝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甾体激素等的代谢外,还加速自身代谢,长期应用使血药浓度降低,产生耐药性。使苯巴比妥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有丙戊酸钠、乙酰唑胺等肝药酶抑制剂,使苯巴比妥血药浓度降低的药物有分噻嗪类药物。
1.2.4不良反应 苯巴比妥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镇静,如困倦、头昏、嗜睡等,还可有情绪、行为及认知功能受损,大剂量可致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苯巴比妥在孕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可见停药综合症。
1.3卡马西平 该药口服后在成人吸收慢,儿童和新生儿吸收较快,代谢也较成人快。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佳血药浓度为6~12 mg/L,应根据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疗程根据发作类型而定,一般2~4年,停药要慢。
1.3.1适应症 为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也有效。
1.3.2用法用量 成人开始剂量为200~400 mg/d,分2次服,必要时每隔1~2周每日增加200 mg,分3~4次服。一般维持量为10~20 mg/(kg·d),最大剂量<1.6 g/d。<6岁小儿5 mg/(kg·d);6~12岁从200 mg/d开始分2次服,以后每隔1~2周增加100 mg,直到发作控制,维持量15~25 mg/(kg·d),<1 g/d。本药半衰期短,应将每日剂量分3~4次服。若服缓释片1次/d,即可保持24 h有效水平。
1.3.3相互作用 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对其他药物和自身的影响。
1.3.4不良反应 食欲和体重增加,肝功能损害[7]。服药初期可出现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疲劳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他有水潴留、低钠血症、皮疹、剥脱性皮炎等。除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外,其他在停药后均可恢复。
1.4丙戊酸钠 该药胃肠道吸收快,半衰期短,有效血药浓度为50~100 mg/L[8]。
1.4.1适应症 该药为广谱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发作,尤其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合并典型失神发作的首选药,也用于部分性发作。
1.4.2用法用量 成人开始5~10 mg/(kg·d),每隔3 d增加少量,直至发作控制或达最大耐受量,即20 mg/(kg·d),或总量1.5 g/d。小儿一般30 mg/(kg·d),最高量可达50~60 mg/kg,应从小剂量开始,5~15 mg/(kg·d),以后每周增加5~10 mg/kg,直到疗效满意。应将全日量分3~4次,在饭后或入睡前服用,抗癫痫治疗的疗程约2~4年,逐渐减量后停药。
1.4.3相互作用 丙戊酸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同时为肝药酶抑制剂,可使某些药物游离浓度增加,活性增强。
1.4.4不良反应 最重要的特异性不良反应为肝毒性,多在用药3~6个月发生。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2岁,与多种抗癫痫药物合用等,表现为呕吐、头痛,严重者可死亡。
1.5地西泮 为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需静脉注射用药。
1.5.1适应症 是控制严重惊厥发作、各型癫痫持续状态和长时间惊厥发作的有效首选药物。
1.5.2用法用量 成人首次剂量10~20 mg[9],单次最大剂量应<20 mg;儿童0.3~0.5 mg/kg。以3~5 mg/min速度静脉推注,约80%患者于注射后3~10 min可控制症状,必要时15~30 min重复一次,成人最大总量为30 mg。
1.5.3相互作用 丙戊酸钠可使地西泮游离血药浓度升高。
1.5.4不良反应 嗜睡、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可消失。
2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2.1确定是否用药 人一生中偶发一至数次癫痫的机会为5%[10],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在未查明病因前不宜草率用药,应待到下次发作或病因确定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2.2正确选择药物 长时间癫痫发作可引起不可逆性脑损伤,治疗癫痫的重点是使发作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2.2.1依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选药 癫痫发作类型与药物治疗关系密切,是选药的重要依据。
2.2.2根据药物治疗反应选药 如一种药物使用足够剂量和时间后仍无效应换药;一种药物效果较差,可联用第二种抗癫痫药,待发作控制并稳定一段时间后可试将第一种药逐渐减量。换药和减量应有>1周重叠期。
2.2.3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耐受性及经济情况 ①因丙戊酸钠可蓄积在发育的骨骼内,新生儿用药应小心;②苯妥英钠小儿长期服用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造成软骨病或骨质异常,要避免应用;③苯巴比妥影响智力,儿童不宜长期使用[11]。
2.2.4尽量单药治疗 约80%的癫痫患者单药治疗有效,应从小剂量开始[12],逐渐增至能最大程度地控制发作而无不良反应,或反应很轻的最低有效剂量。
2.2.5合理联合用药 下列情况可考虑联合用药:①一种药物不能控制发作;②难治性癫痫,单药治疗无效;③患者有多种类型发作。联合用药最好选用作用原理、代谢途径及副作用不同的药物[13]。
2.2.6注意药物用法 苯妥英钠药物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非常接近,常用剂量无效时增加剂量应小心;丙戊酸钠治疗范围大,一开始即给予常用剂量;卡马西平由于自身诱导作用,半衰期缩短,需逐渐加量,约1周左右达到常规剂量。
2.2.7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监控 由于癫痫患者个体差异大,不同患者应给不同剂量。定期随诊注意监控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2.2.8坚持长期规律治疗 癫痫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要做到合理换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药、停药以及滥用药物。特发性癫痫通常在控制发作1~2年,非特发性癫痫在控制发作3~5年后开始考虑减量和停药,部分患者需终生服药。癫痫是可治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癫痫是慢性病,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用药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饮食及心理指导;加强安全教育,减少危险因素,防止致残,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家跃,孟现奇.393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9):1363-1364.
[2] 王丽丽.抗癫痫药物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67-68.
[3] 毛小琴,贾雄飞,张渊.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968-969.
[4] 方欢,曾宏辉,方忠宏,等.临床常见和重要的药物与药物间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3):283-286.
[5] 冯闯利.治疗癫痫病的药物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392-393.
[6] 吴卫华,朱丽,吴庆生,等.肥西县农村地区癫痫防治管理及效果评估[J].安徽预防医学,2012,18(4):292-294.
[7]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9.
[8] 黄成坷,王增寿,周伶俐.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9):710-712.
[9] 郭娟.癫痫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2):159-160.
[10] 王铭.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40-241.
[11] 徐沛亮,刘静.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2):104.
[12] 李雪华.癫痫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155.
[13] 任会菊,乔洪潮.26例癫痫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