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
2018-08-14张子甲
张子甲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滲透人文精神,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必须引起教师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由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学习基础知识,盲目的参与练习活动,自学热情普遍不高,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改善这一弊端现状,以学生为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地理教师们值得深思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述几点不同看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策略;思考;研究
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领域全面深化,对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善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选用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授课方式,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进一步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真正的学好地理奠定下坚固的基础。人文精神教育突出的是以生为本,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积极参与,敢于突破自我,走向更大成功。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通过链接事例,感性认知地理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学科成绩得以明显提升。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合理链接实际案例来渗透人文精神,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打消学生的认知顾虑,促使其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又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优化课堂的整体结构,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如在《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活动课上,教师就可以将学校当地的企业、工厂等一一罗列出来,并鼓励学生对其可能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危害进行分析与归档分类,阐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之根源,尝试性提出环境优化、生态建设的相关措施,从而形成本次活动的一大成果。而在破坏自然生态造成的后果上,教师又可将“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原因引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区域环境破坏后果的同时,又能自觉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认同与行为支持。当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分清楚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提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地理学科知识实践辨识能力。
二、整合校外资源,体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仅仅依靠教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整合校外资源,以实践教学为辅。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整个教育活动应当是开放的,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实际上过于封闭,且编入的内容是成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地理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地理学科与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理解地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人文精神”。在校园可以开展“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回收”等保护环境活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在校外可以结合区域资源开展人文教育,例如在江苏盐城,北宋宰相陆秀夫为代表的“宁死不屈,报国献身”的精神;移民开荒,废灶兴垦的清末状元张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新四军在盐城浴血奋战留下的“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精神;胡乔木、乔冠华等老一辈为代表的“好学上进,忠党效国”的精神;悦达集团创始人胡友林为代表的“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西安为救助被劫女青年英勇献身的千万富商戴俊为代表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精神等。
三、实施情境教育,优化责任意识
不同的国度,其社会制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历经社会更迭,我国始终推崇担当精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度穿插当前我国国家政治及经济情况。要及时对国家关于土地、交通、气象等诸多方面的新政策与新思路进行解析,并可将譬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战争问题及资源问题等多方面的人文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倡导“和睦、公平、友善”的社会价值氛围,要求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等。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倾向与人文精神特征,且对此要保持理解、尊重与宽容,学会以关爱的目光看待世界的弱势区域与人群。如讲到《中东》内容时,笔者首先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用以引导进入本课学习内容。1.中东地区缘何总处在战火之中?2.中东地区缘何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区域?学生在看到问题时,都在急于去献出答案。但是回答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争夺等上,并不能从战略位置的角度来提出看法,而从社会乃至全球责任意识来看则更加寥寥无几。其后,笔者通过播放中东地区相关纪录片及采访视频,引导学生对生存环境进行自我审视,同时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形式下的观念及行为给予理解与尊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思维,拓展自我活动视野,从而以主人翁姿态面对社会和世界。
四、提高教师水平,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自身高质量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条件,为此,只有当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表达、反思能力时,才能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知识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五、结语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当完善自我人文素养,其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将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曹康平.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11)223-224.
[2]张智文.论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49-50.
[3]王金奎.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15(17)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