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2018-08-14冯倩媚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家校桥梁网络

冯倩媚

【摘 要】网络就像一座桥,一座家校合作的桥;网络就像一块地,一块家校交流的地;网络就像一颗星,一颗赏识孩子的星;网络就像一堂课,一个家长共同学习的课堂。有效利用网络的家校沟通,对促进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开辟了家校合作的新空间,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家校;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由此可见,有效的家校合作能互补互进,对促进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家校合作的多渠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老师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开辟家校合作的新空间,提高教育的时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是一座桥

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就像一座桥梁,把教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为有效的家校沟通提供了便捷。

“校讯通”是一种快捷的实时沟通教育网络平台,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考勤、表现、成绩以及学校的各种通知等發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这一平台留言,实现家校互动。

对于教一年级的老师来说,“校讯通”网络平台,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不知晓,加上年龄特点,行为习惯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上学迟到,随便离开座位,上课随意讲话,老师转告的通知一转身就给忘了,或回家后转述不清楚……已成为他们的“通病”。这时,老师可以一方面在教室跟孩子们讲有关要求,要求他们回家转述给家长,提高他们听话、转述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老师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让家长了解相关要求,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利用这一平台达到教育目的。又如,老师可以通过“互动短信”功能,同时与单个或多个家长进行发短信沟通,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会针对不足的方面提出建议,家校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解除心理困惑。

家长同样可以通过“校讯通”,把孩子的特点、在家情况告诉老师,老师能迅速地了解到孩子的基本情况,使教育有的放矢。

二、网络,是一块地

QQ软件、微博、微信家喻户晓,无处不在。初时,人们将其视为闲谈场所,娱乐所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已有很多学校将它们用于工作联络上,开辟成加强家校联系,提高教育效果的又一崭新阵地。

为了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学校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等相关信息。如从我校的微信公众号可获知,数学科组开展了“推广数学游戏,品味数学文化,提升学科素养”数学游戏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开展了番禺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学生活动方面,展示了我校第十五届校运会运动员的风采;在招生方面,公布了2018学年适龄儿童在番禺区就读原则。这些资源的发布,很好地实现家校沟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与融合。此外,学校成立了家校委员会,组建了家校委员会微信互动群,接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

班级Q群是另一种可以及时沟通的平台,深受大家的欢迎。在群里,老师、家长、学生一起聊天,有讨论孩子学习的,有交流孩子兴趣爱好的,有的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各抒己见,帮其分析解答。老师把课文朗读的文件发到Q群,学生可以随时倾听。群共享里,老师还可以上传复习资料、孩子活动相片(春秋游、校运会、课本剧表演、国旗下讲话表演、讲故事比赛、写字工整、创意画画等)、网站推荐链接、课外活动展影等资源,不仅拓宽了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的途径,也使班级更有凝聚力。

班级Q群也可以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比如班上睿同学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学国学的兴趣,经常利用周日到广州、番禺各公园开展亲子读书活动,活动结束后把有关文章、活动相片发到Q群上分享。不少的家长看到后,陆续加入了读书活动的行列。现在只要一有空,家长们都会三五成群自发组织读书、绘画、大夫山郊游等亲子活动,家长也因此成为了朋友,互相学习。

三、网络,是一颗星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赏识,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利用网络,可以带给孩子更多被赏识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一年级开始,笔者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周都布置写小练笔,从开始的一句话,一段话,到现在的一篇文章。小练笔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写得好或进步较大的同学,笔者都及时把小练笔发到班级Q群上,并附上一两句赞扬的话语。还创造机会,选择个别同学在班上宣读,接着把学生读小练笔的相片“晒”到班级群。当学生看到自己被“晒”在Q群里,高兴得手舞足蹈,表示下次再写好文章,争取群上再“晒”。家长看到后,同样会为孩子竖起拇指点赞,给孩子更多认可,使他们更有动力,越来越好。记得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有一期的小练笔被“晒”到Q群上,第二天,在路上刚好遇到其家长,说孩子当天晚上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把自己的小练笔美美地反复读给家长听,做作业特别自觉,特别爽快,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可见,网络就是一颗星,照亮了孩子前进的方向。

班级Q群还是个大“舞台”。笔者常会通过班级群来展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可能这次作业做得好,有的学生可能今天上课表现好,还有的学生可能做了一件好事情。学生得意的绘画书法作品、妙笔生花的小练笔、字迹秀丽的作业本、精彩演出的小照片、别出心裁的小制作等成功的作品“晒”到群上,参观的教师、路过的家长会对他们进行赞赏。对于学生来之不易的“标兵中队”“三好学生”“文明之星”等奖状,家长们会心地点赞。校运会上努力拼搏的身影,开心实践的游学视频更是让家长乐开了花。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欣赏,家长对其他孩子“赞”的眼光,便是有效利用网络,加强家校合作,共筑和谐教育的最好证明。

四、网络,是一堂课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素养、教育水平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父母的素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为了提升父母的素质,特别是提升其教育水平,很多学校纷纷举办家长学校。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家长学校运行存在很多困难,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究其原因,时间和空间的不便,影响面授型家长学校的运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工具的多样化,让虚拟型的网络家长学校应运而生。这种虚拟型的网络家长学校可以克服面授型家长学校时间、空间的缺陷,只要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传相关的家庭教育文字资料、视频、音频等素材,就能够方便家长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当前,各大城市均开设了网络家长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供家长学习。但是,网络家长学校也面临家长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不够热情、互动不积极等诸多问题。

笔者曾经就网络家长学校的问题组织家长进行讨论。有很多家长认为,专家的讲座大多都是理论,距离生活比较遥远,希望专家的讲座能够接地气一些。笔者分析,家长没有置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对各种家庭教育资源产生兴趣。

为了让家长尽可能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笔者抓住时机,组织了一次家庭教育网络讨论,让家长真正认识到了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性。

一个晚上,有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发出这样的困惑:烦死了,我家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叫他洗澡要催上十几遍。这样的困惑一发出,很多家长立刻表示有同感。笔者一看,机会来了,立即找到关于“孩子拖拖拉拉怎么办”的家庭教育微视频,转发到微信群,让家长进行观看,随后再组织家长进行讨论交流,梳理出十条“小妙招”。随后的几天里,多位家长都围绕“怎么解决孩子拖拉的习惯”讨论得热火朝天。

此后,笔者不定期在班级微信群组织家长们讨论了“表扬孩子小招数”“怎么让孩子用好利是钱”“青春期教育大家談”“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等多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和家长的困惑紧密相关,家长有迫切学习的欲望。老师依据实际情况,上传家庭教育素材,组织家长开展学习水到渠成,“网络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这时候的网络,成了真正的课堂。

当然,万事有利有弊。基于网络的家校沟通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要家校双方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有效地利用网络,可以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于云霞.社会性软件促进中小学社会性交互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石翠芸李建成.让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儿童成长的一种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29):25-26

[3]费丽琴.提高育人水平的拐杖——浅谈家校联系的作用[J].学周刊,2011(3):70-70

[4]乔玉文.家校共建 携手共育[J].学理论,2012(27):214-215

[5]张明国.QQ群:班级管理好帮手[J].中国民族教育,2014(11):39-39

[6]蒋阿芳刘云.移动教育≠移动+教育[J].现代电信科技,2008(8):23-27

[7]赵小涛郑秀娟.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家庭障碍性成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70-72

猜你喜欢

家校桥梁网络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