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下的院系治理模式转变研究
2018-08-14杨博文
杨博文
【摘 要】现代化的院系治理模式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亟需转变内部治理模式。将现有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大学的院系“治理”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和平衡问题,讨论“教授治校”对院系“治理”的作用;在“治理”环节中,教师作为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如何做好相应的工作,也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内部治理;教师参与;学术权力
“变院系管理为院系治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授治校”这一理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到由院系管理到院系治理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各大高等院校都在进行大学内部治理机构的改革,本文有关教师参与院系治理的研究可提供相应借鉴。
近十年对院系治理的研究表明,“高校”作为研究领域,出现的频次最高,和“高校”相关的词频最高的是“学术权力”,在整个研究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节点词的共现次数最高;出现频次第二高的关键词是“大学治理”,和“大学治理”共现较多的是“大学章程”“学术权力”“去行政化”,其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仍旧是这一簇中共现次数最高的词;出现频次第三的是“高等教育”,与其共现较多的词分别是“学术权力”“大学治理”“现代大学制度”,三者均与“大学章程”共现,同时“大学治理”和“学术权力”有六次共现。
1.从院校管理到院校治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执政理念,要求全社会由“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院校从“管理”向“治理”的结构转型,既是高校向国际化标准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2.学术权力与去行政化
在现存高等教育体制政治权力下的高等院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冲突是高校组织各个相关力量之间尚待调和、存在的矛盾的反映。一旦行政权力大到能够经常插手学术事务,那么有关学术自由的法条就等同于一纸空文,所以学术自由在根本上受到学术权力的保障。学术权力保障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发展得到保障也是行政权力存在的原因。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很大阻碍源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严重不平衡性。二者在组织结构、性质、运行方式、行使原则和权力来源均有很大不同。行政权力是等级明确的科层制,集权运行,并且权力掌握在上层人员手中,带有指令性和命令性等强制性,以效率和控制为原则,属于职位赋予权力。学术权力则不然,它并不是需要服从的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层级关系,具有学者自发认同的学术权威力量,权力沉淀在基层,掌握在手机决策的学者手中,以民主和平等为原则,属于学问赋权。
4.教授治校与教师参与
教授治校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拥有着很长的历史。在西方国家,教授治校最早从现在中世纪大学时期。在19世纪,来自德国的洪堡将研究引入到他创建的柏林大学里,逐渐形成了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的引领下,教授讲学和研究不会受到国家行政的干涉。结合“教授治校”在西方高等院校的发展与演变能够得出,“教授治校”的内涵事实上可以通过两个视角加以界定。
一、转变现有的“管理”理念为现代大学的“治理”理念
将学术权力去行政化之后,教授治校这一理念跃入我们的视野,将具有学术权力的教授与具有行政权力的院系行政负责人相挂钩之后,我们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院长的遴选
院长的遴选要内部服众。对外得到同业者的认同:院长的权力在于院系治理,在具体实施上要支持老师的教学与料研工作;院长的问责在于制度化形成体系的问责制度有利于机构的平稳运行;但如何衡量教师的绩效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工作;教师和院系的行政负责人都存在情绪劳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表层扮演到深层扮演的转化是可控的,张弛有度的工作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共同体建设。
2.院长的权力
高等院校的组织架构拥有学术组织和行政体系的二重特性,该特性决定了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既是行政负责人又是学术负责人的二重角色,这二重角色对于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的做法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角色预期。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拥有行政与学术的双重权力,对于权力的行使过程,处理得当的话二者会起到互相协调和促进的作用,使院长的权威得到增强,反之可能导致权力互相牵制,院长的管理效能相应的下降。高等院校中,最核心的是“學术权力”,这取决于高等院校本身的属性,由于“去行政化”改革进程的加深,深入讨论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的“学术权力”和因此带来的高等院校资源分配问题,对深化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治理”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作为主导者出现在课堂,作为学生得到知识和信息的核心渠道。在高等院校治理模式改革创新的今天,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课堂教学的任务,作为院系治理系统的一部分,高校教师在院系中还承担了联结学生的作用,是学生学术发展最直接的观察者。
1.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主要是指人们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理解和确认。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是由多方主体参与,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体制机制下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它包括教师对自己身份、地位和利益等方面的认同。Sfard和Prusak的“实际身份(actual identity)”和“目标身份(designated identity)”理论。该理论把教师的自我认知称作教师的实际身份,把社会对于教师的外部评价视作目标身份。教师群体对于身份的自我认同受到自身以外的人或媒介的宣讲的反作用,或受到强化,或受到弱化高校教师需要增强“专业人”身份认同。
2.学术权威组织
高等院校的组织特性决定了高等院校的两种基本权力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为学术组织而存在的高等院校,它的内在逻辑与核心是学术权威,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权力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权力。行政与学术权力的协调和冲突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与运行中始终存在。受到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学术权威和行政力量处于一种持久的不平衡的态势,并且二者的关系处理的不到位,导致学术权威处于一种不能被正确对待的境遇,使其得不到应得的尊重,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无法维持大学的发展与繁荣。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命权力,学术权威不应当被削弱或丧失。高校所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必须由学术权威正常运行作保障。学术权威既不是来源于组织的授予,也不是一种民主协商能力,而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学术魅力,它受到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成就、经验和人品等影响。其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发挥和相关人员的接受程度。
附录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李子江主编.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邹晓东,吕旭峰.“学部制”改革初探——基于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2月第2期第31卷
[3]彭阳红.论“教授治校”[D].华中科技大学,2010:66
【注释】
数据来源:文献总数:3437篇;检索条件:发表时间between(2007-03-01,2018-03-01)并且(全文=院系治理)(精确匹配),专辑导航:高等教育;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
见“附表1”总体趋势分析
见“附表2”关键词共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