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对手机成瘾症状的减少效应
2018-08-14郭娟
郭 娟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浙江 舟山 316021 )
随着我国手机使用的普及,手机上网成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显。[1-5]所谓手机上网成瘾是个体在使用手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变化。[3,6]熊婕等认为戒断行为主要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的负面反应[3];突显行为主要指向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表现为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表示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手机在获取资讯、信息,维系或者扩大社会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它已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时上课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占总数的35.41%,这个数字在2015年时增长至65.34%。[7]于文萱等在一项2016年的调查中发现这个比例已经上升至82.01%。[8]
目前学界其他领域在探索不同干预方式改变手机上网成瘾。刘红等认为手机成瘾与动机(P<0.01)和孤独感(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并建议采用降低孤独感的手段干预手机成瘾。[2]刘勇等认为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存在年级差异,与人格特质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正相关(P<0.01),建议针对不同人格大学生进行差异化干预。[5]赵艳艳等采用认知干预的方式,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学生进行了一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的认知干预能够降低成瘾倾向。[9]熊咸瑞等认为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措施干预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问题。[10]当前,国内研究干预手机成瘾主要集中在降低孤独感、人格差异、团体、家校教育等,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手机成瘾的干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更多领域研究者的注意。
同时,手机上网成瘾的体育干预正在被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关注。杨宋华、胡吴进、范荣昌、王凯等采用体育运动的手段对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问题进行干预,均表明体育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11-14]和其他干预方式相比,体育干预手段具有无副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对心理、身体、人际交往都有积极的作用。
尽管相关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干预手机成瘾问题有一些探索,但是在不同群体中验证却显得不足,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研究更是缺乏。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业表现上自信相对较低,且学习行为的投入也相对较低,使其成为一个特殊学生群体。[15]在杨海珍[16]和林士俊[17]的研究里更是把两个群体在心理维度上的差异具体化。前者使用16PF对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其中有11项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后者对两个群体在20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上进行比较,其中有13项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出的结论只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不能直接应用到高职学生群体中。因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为被试,探索体育活动对手机上网成瘾的减少效应,以期为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中选取研究对象。选取54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141名,占总人数的25.5%;女生408名,占总人数的74.5%;一年级 340人、二年级179人、三年级31人。平均年龄(20±1)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经过编制总共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生源等;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手机上网自我评估问卷;第三部分为研究对象大学生日常活动问卷调查表和体育活动问卷[18-19],信、效度检验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问卷采用5级Likert评价尺度,答案从“非常不清晰”到“非常清晰”,得分数字越大表明对题项的清晰度越高。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参考熊婕等[3]的编制方法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略作修改。该量表包含“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4个因子,共16个题项。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手机行为改变为以上网为主,而电话和短信的使用已经退居其次,所以有必要对以前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进行检验性测试,以确认题项是否具有代表性。经过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一个班级40个被试进行小样本测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之后,发现该量表在3、4、5、6、8、10、16等题目上有跨多个因子的情况,解释度为47.32%,需要进行删除。经过修正删除后的问卷仍保留4个因子,其因子解释的总方差为68.42%。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的 Cronbach a系数为0.83,符合统计上的信度要求。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问卷的发放采用研究人员亲自发放,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于2015年10月—2015年11月发放问卷,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进行集体、单独测试,在施测时提示学生在做问卷前认真阅读指导语。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 562份,回收率为96.89%,经过逐份筛选,剔除错答、漏答和有规律做答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为94.65%。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特征分析
为观察高职学生的手机上网成瘾是否存在性别、地域差异,将学习时间、休闲时间、上网时间等10个变量作为观察变量,性别、地域作为独立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具体见表 1、表 2。
表1为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性别差异分析。观察变量为学习时间、手机成瘾总分等10个。独立变量为男生被试(男)、女生被试(女),N表示被试人数,M表示各独立变量得分均值,SD为标准差,分析结果见T值、P值。
表1 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性别差异分析
注:*表示P小于0.05,**表示小于0.01。
表1显示,男女高职生在社交抚慰(P<0.01)、手机上网成瘾总分(P<0.01)、休闲时间(P<0.05)、交通时间(P<0.05)、戒断行为(P<0.05)六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2为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地域差异分析。观察变量为学习时间、手机成瘾总分等10个。独立变量为城市学生(城市)、农村学生(农村),N表示被试人数,M表示各独立变量得分均值,SD为标准差,分析结果见T值、P值。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地域差异分析
表2显示,城镇、农村高职生在只在交通时间(P<0.05)一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与日常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手机上网成瘾总分及其四个维度,与日常生活五个维度以及年龄之间各变量间的关系,避免小概率统计意义带来的效度问题,以手机成瘾总分、心境变化、年龄等11个为变量,以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筛选,相关结果见表3。
表3 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的相关矩阵中得知,手机成瘾总分与它的三个维度(戒断行为、社交抚慰、心境变化)、上网行为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体育参与时间和年龄二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体育参与时间与手机上网成瘾总分、戒断行为、社交抚慰、心境变化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上网时间与手机上网成瘾总分、戒断行为、社交抚慰三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三)上网时间对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各维度的预测效应
为观察上网时间对手机上网成瘾各个维度的预测效应,将上网时间(小时)作为自变量,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变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上网时间预测“手机上网成瘾”分维度的回归分析
多变量预测分析结果发现上网时间具有统计意义引起手机成瘾的症状。其中解释变量最大的是社会抚慰,达到了大的效应值(R2=0.143),其次是突显行为和心境变化的解释变化率在接近大的效应值(分别是R2=0.128;R2=0.128)。最后是戒断行为的影响率也在中等的效应氛围内(R2=0.083)。
(四)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对手机成瘾各维度的预测效应
为观察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钟)对手机上网成瘾各个维度的预测效应,将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钟)相关的手机成瘾维度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把体育活动参与时间作为自变量,戒断行为、社交抚慰、心境变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体育活动参与时间预测“手机上网成瘾”分维度的回归分析
多变量预测分析结果发现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具有统计意义引起手机成瘾的症状。其中解释变量最大的是戒断行为,达到了大的效应值(R2=0.544),其次是心境变化、社交抚慰的解释变化率在大的效应值(分别是 R2=0.522 ;R2=0.488)。
三、讨论
本研究探索体育活动对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减少效应。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干预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行为。
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问题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而在地域方面不存在差异。高职学生女生的手机上网成瘾倾向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20]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得分无地域差异与李婧的关于高职护生的研究相一致[6],而与其他学者的关于高职新生手机依赖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的结果不同[20]。笔者认为手机的普及是造成手机上网成瘾无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一致。[20-22]而手机上网成瘾的性别差异主要存在于戒断行为、社交抚慰、手机成瘾总分,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女生比同年龄男生敏感细腻有关,这也与一些学者的解释相一致。[6,20,25]
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别与手机成瘾的各指标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手机上网成瘾及其各个维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呈负相关,与上网时间呈正相关。说明在手机上网成瘾的得分上越高的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越短,上网的时间越长。值得注意的是,手机上网成瘾中突显行为这个维度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呈现相关性。根据突显行为的解释(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可能也会使用手机。例如,大学生应用体育锻炼APP软件如咕咚等,故不能排除锻炼时使用手机的可能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对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各维度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对于其3个维度的预测具有实践意义。这意味着通过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可以改善或减轻个体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反应、弱化手机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改善手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减轻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在这3个维度中,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对于戒断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变化的预测效应达到了50%的变异解释度。可以说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具有手机上网成瘾各维度的预测效应较好,但突显行为除外。对此,可能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除了通讯功能,手机还具备导航定位、移动支付、浏览网页、影音等功能,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导致体育活动参与对突显行为的预测效应相对较低。本研究被试源自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在调查中上网时间维度的测量工具可能有些许不完善,样本数量也较小,然而,本研究确认了参与体育活动对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具有干预作用。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如何提高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扩大研究样本量,同时,有待于运用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活动对高职学生手机上网成瘾行为的干预与调节作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摘]
[1]BIANCHI A,PHILLIPS J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2005,8(1):39-51.
[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3]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4]周素勤.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3(2):58-59.
[5]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995-997.
[6]李婧.高职护生手机成瘾倾向和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医药大学,2016.
[7]韩玉文,王珍珍,李茂松.高职学生使用手机成瘾及对策[J].卷宗,2015(8):282.
[8]于文萱,佟雨晴, 王文文,等.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调查及管控措施分析[J].职业技术,2016,15(3):77-80.
[9]赵艳艳,吴婷, 魏阳,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65-67.
随着国家“互联网+农业”政策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合作,电子商务在农副产品产业链上的发展将会更加深入和普及,农副产品走向虚拟化市场,网络化平台将成为农业发展重要的销售渠道。鲜食葡萄属浆果类,极易出现腐烂、褐变、干枝、掉粒等问题,种植成熟季节性较强,极不易于储存和转运,加上种植户及部分销售终端缺乏冷链物流技术及配套设备的投入,对物流储存、运输配送等要求极高,除了完善产业的供应链一体化配套平台建设,解决适销对路、产销衔接等市场问题,还需专业企业参与和政府支持,构建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缩短从种植户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因此,冷链物流配送、新型物流包装和城际配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和广泛应用的问题。
[10]熊咸瑞,蒋佩云.大学生手机成瘾成因分析与干预建议//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1066.
[11]杨宋华,陶漪.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手段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以体育手段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6):35-36.
[12]胡吴进,阳小明.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4 (31):202-203.
[13]范荣昌,袁晓阳.体育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0):33-34.
[14]王凯.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3):109-112.
[15]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96-102.
[16]杨海珍.基于高职学生人格特征的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44-46.
[17]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89-93.
[18]程艺,李雪,庄洁,等.成都市城区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的行为模式及体能状况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2014,40(4):73-77.
[19]王超,陈佩杰.体力活动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43-49.
[20]全开凤.高职新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心理成因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21]张燕贞,张卫,伍秋林.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3,21(2):284-286.
[22]李春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3]刘志强.高职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6):2970-2973.
[24]杨亮,张淑芳.高职学生手机成瘾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效果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1):4-8.
[25]张静,陶磊,荣峰,等.高职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的关联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5-8.